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應積極應對少子高齡問題

2013年10月08日 10: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最近島內私校退場議題發燒,引發各界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關注。臺灣《經濟日報》7日發表社論指出,除了廣設大學的政策、教學方向及品質的影響,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社論摘編如下:

  最近私校退場議題發燒,引發各界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關注。造成私校招生不足的主要原因,除了廣設大學的政策、教學方向及品質的影響,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這幾年臺灣少子化的問題屢屢被提出,甚至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還將之稱為“國安問題”;但在“目前至少還有一胎”的錯覺下,加以國際經濟局勢長期低迷,相較于高齡化的照護壓力,始終給人“重要但不緊急”的印象。這件事若將主角聚焦在目前剛出社會、1990後出生的女性,並用兩個世代的角度來推估的話,那就不禁令人觸目驚心了。

  以長時間的角度來觀察,假設下世代族群對結婚及生育的態度與目前相同,婚生的比例也維持不變,且在無其他外來人口大量移入的前提下,那麼我們會發現,1990年代後出生的女性,預估將會有3成多的人沒有子女(終身未婚及結婚但不生育的女性),4成多的人將沒有孫子女,即所謂的“9034現象”。雖不至於絕子絕孫,但此種少子缺孫的情況,未來勢必直接影響社會價值觀與産業經濟的發展走向,值得民眾及産業界關注。

  面對“9034現象”,首先必須注意的是世代衝突的因子。在“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下,一般家長難免會期盼孩子日後能在精神及物質方面,讓自己晚年生活享有保障。但觀察目前多與父母同住的1990世代,正出現更多接受父母金援,甚至在父母的寵溺下變成不升學、不就業、也不進修的“尼特族”(編者注: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或是因為晚婚或不婚,成為雖有固定工作,卻因景氣差而選擇與父母同住,且收入大都花在自己身上、很少貼補家用的“單身寄生蟲”。這些現象都可能造成世代衝突與家庭價值觀的改變。

  其次,也因為家庭價值觀的改變,未來在極有可能沒有子孫繼承資産的情況下,諸多消費行為也將會隨之變化,像是規劃高額的保險年金,拋售父母親所給予的傳家之寶,如珠寶、骨董及字畫等,或是降低耐久財如住宅的購買,及時行樂的觀念可能更為普及。

  再者,因為少子化導致下一代無手足可共同分攤對長輩的孝養支出而負擔沉重,進而導致如窮困者,可能會有棄老、虐老等社會事件發生,而富裕者則傾向以金錢解決侍親問題。90後對於長輩的孝養行為尚且可能如此,對於自己的晚年生涯,在沒有子嗣繼承,且老人年金、社會福利與醫療保險制度也面臨極大壓力時,又將如何調適?

  面對少子缺孫現象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對産業和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在商機追求之餘,亟需産政學研共同思考未來的因應之道。首先,還是應該從教育著手,透過教科書、相關教學活動,以及社工活動等方式,強化年輕人“生育價值與家庭價值”重要性的教導,豐富人們對於生命與家庭價值的感受,提升民眾生育意願。

  其次,當局相關單位應思考採取更積極的行動,透過各類的媒體,積極加強民眾對於少子高齡問題的危機意識,扭轉對於老年人的錯誤認知,增加老幼共同相處的機會,提高共同參與社會的意識,降低世代衝突的發生。

  此外,也應教導年輕人養成健康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強調健康促進的運動、養生觀念,發揮預防醫學的應有功效,以因應未來高難度的人力需求,減少未來中老年後可能的醫療支出。

  最後,或許可思考導入小型化都市規劃概念,建構親老適齡的生活與居住環境,使高齡者可以在機能便利的都市中獨立生活,讓年輕勞動力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投入較高附加價值的工作,避免因為偏遠地區過度分散的照護需求,造成日後青年勞動力的無謂耗損與排擠效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