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北——如何收拾狂歡後的“一地雞毛”

2013年11月08日 08:0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街頭少見垃圾桶。

  作為大都市,臺北每天都會迎來成千上萬的遊客、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大型慶典、狂歡活動。但是,洶湧的人潮並沒有給臺北留下“一地雞毛”的狼藉,相反,許多初到臺北的人,都會有第一個觀感:這個城市真乾淨!

  臺北街頭少見垃圾桶

  是的,如果拿著一瓶飲料在外面行走,可能喝完後很久,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來扔飲料瓶。臺灣實行垃圾強制分類以及“垃圾不落地”政策以來,戶外很少設立垃圾桶,臺北居民往往將不用的垃圾帶回家,實施嚴格的垃圾分類後才丟棄。

  即使在夜市這樣遊客眾多的地方,也極少出現人們隨手丟棄垃圾的現象。幾乎在每個夜市的盡頭,都會有4個巨大的塑膠垃圾桶,分別寫著“資源回收”、“餐余”等字樣,熱心的志願者在旁邊指導人們如何將塑膠袋和飲料瓶、吃剩的食物分開,丟棄到不同的垃圾桶裏。

  十餘年如一日,臺北的居民遵守著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自覺將家庭垃圾分成資源、廚余和一般垃圾,在指定的時間丟棄。這樣的行為雖然也有制度約束(臺灣環保部門規定,如果混雜傾倒垃圾,可處新台幣1200元到6000元罰款),但觀察臺灣居民倒垃圾時的認真與配合,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推行垃圾強制分類是支援與配合的。

  投入3億美元治理垃圾

  “行政處罰只是末端,最重要的是培育居民的環保意識。”臺北市環保部門負責人吳盛忠説:“比如你今天進入臺北市來生活,就會被周圍的環境影響,學習垃圾分類,將回收物之外的東西要裝在付費專用垃圾袋裏。這是進入臺北生活的第一堂課。”

  實際上,20多年前的臺灣,也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企業亂排污、百姓亂扔垃圾,蚊蠅肆虐。垃圾問題在當年的臺灣叫“垃圾戰爭”。1987年,臺灣以3億美元投入到環境治理工作中,開始對環境進行有計劃的治理。

  臺灣的環境治理從環保教育入手,倡導前端垃圾分類投放,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垃圾源頭減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垃圾末端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難度。臺灣地區每人平均每天垃圾産生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1.143公斤減至2011年的0.35公斤,遠遠低於國際每人平均日垃圾清運量1公斤的平均水準。臺北的垃圾處理方法入選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成為臺北的驕傲。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