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誰動了臺灣食品的“安全標簽”?

2013年10月30日 07:5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味美、安全,這些原本是貼在臺灣食品上的標簽,也是島內民眾談及自豪的內容,近來,臺灣食品的“安全”標簽卻被接連重擊。

  “黑心食用油”風波未了,10月28日,臺北衛生局又抽檢出有蜂蜜根本不含蜂蜜,只有蔗糖及果糖。10月29日,臺灣《聯合報》則報道,桃園縣衛生局檢出王品集團旗下“原燒”的美國牛肉含瘦肉精,至28日已回收203公斤問題牛肉。

  食品安全頻亮紅燈,讓臺灣食品的“安全”標簽出現裂紋,而民眾對於“食安”的信心也隨之搖晃起來。

  食品“出包”一件連一件

  讓民眾“食”在不安的是,近來問題食品的主角既不是地下工廠,也不是什麼山寨小作坊,而是多有行業“大牌”。

  被查處有問題牛肉王品集團是臺灣第一大餐飲集團,目前王品集團在兩岸共開設約200 家直營分店,其中在臺灣地區就有10個自創品牌及160多家直營分店。而生産“黑心油”的大統長基公司也是有名大廠。

  “黑心油”配方近日被披露,標示百分之百的特級橄欖油,其實有六成是棉籽油或葵花油等低價油混充,而且,更為聞者震驚的是,為了讓成分不純的橄欖油賣相純正,廠家還添加了食用油禁用的染色劑“銅葉綠素”。內幕揭曉的時候,廠家承認這樣的“黑心橄欖油”已出售了7年。

  比起山寨小廠的摻假、造假,大牌、名牌廠家的“黑心行為”更讓人憤慨。老廠、名牌廠的存在和興盛,是維護商場秩序和道德的正面因素。它們的歷久彌新,可以讓更多廠家看到誠信和堅守的力量。因此,當名牌廠家被列入“黑心名單”時,對民眾信心的衝擊無疑會更大。“大統”油品的市佔率高達10%,其銷售通路遍及全臺主要超市、賣場。食用油餐餐都要用,“大統”混跡市場30多年,試想,全臺灣又有多少人從未吃過“黑心”油?怕是倖免者幾希吧。

  柴米油鹽已淪陷多少

  近年來,臺灣食品安全上演連續劇。

  前年有塑化劑事件,去年查出了毒大米、致癌醬油,最近又連環爆出毒澱粉、過期泡芙、香精麵包、劣質食用油、問題牛肉……對此,有島內媒體感慨:柴米油鹽醬醋茶,向來是民生“開門7件事”,但此刻的臺灣,算算看已有多少淪陷在“黑心商品”的烏雲下?

  這或許正是食品安全問題在島內持續發酵的重要原因。更何況,臺灣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到的還不止是島內民眾,它已延燒到香港、大陸,甚至菲律賓、越南等地區。近日,已有大陸商家向臺灣“大統”公司求償。

  接連不斷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讓臺灣“美食天堂”的形象蒙塵。美食、特色小吃一直是臺灣行銷旅遊的重要因素。但“黑心食品”的名單不斷增加,臺灣旅遊主管部門甚至不得不修改了行銷臺灣旅遊的主題,原設定的美食、購物、文化、樂活、生態、浪漫等六大主題,如今美食被迫拿下。

  修法重罰“抓鬼”三管齊下

  怎樣才能構築食品安全網,讓島內民眾不再“食”在不安?

  除了寄希望於廠商自律,不再“黑心”之外,島內輿論還把矛頭指向了現行法律。

  臺灣現行法律對不良業者懲罰輕、罰款少,一直是媒體分析“黑心食品”屢禁不絕的一種觀點。臺灣“行政院”6月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將原來6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上30萬元以下罰金,提升至6萬元以上600萬元以下,“大統”此次被罰了4000萬元。然而這項“破紀錄”的罰金,不少島內媒體還是認為與之數十億的不法獲利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

  與此同時,依據臺灣現行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食用香料、復方添加物免查驗;加工製造的原料只要沒有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上,就免標示中文成分;進口的添加物、香料只需標注英文。有媒體認為,這相當於給了違法業者3道“免死金牌”。

  馬英九近日指示“衛生福利部”及“法務部”儘速研擬修法,對黑心廠商嚴查重罰,並提高刑度至3年以上。他還提出籌組“抓鬼志工大隊”,增加專家與民間團體參與,長期監測食品安全,揪出黑心廠商並且繩之以法。

  修法、重罰、“抓鬼”,三管齊下,相信會斷了不少人的黑心念頭。不過,如何修補臺灣食品的“安全”標簽、重拾民眾信心,恐怕才是更需要思考的。(記者 李煒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