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為何嘗不出食物真滋味?

2013年08月30日 11: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標榜天然的“胖達人”,被“踢爆”使用人工香料。臺灣《中國時報》專欄作家單厚之27日刊文評論此事,以電影《總鋪師》裏反差強烈的戲劇情節為例,批判當下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指出,在怒火平靜之後,民眾或許也該回頭反省,自己為何嘗不出食物的真滋味?

  全文摘編如下:

  電影《總鋪師》裏,“蒼蠅師”的徒弟“阿財師”,辦桌的高湯不自己熬,用大量的味精、料理包,食客們依舊吃得酣暢淋漓,讚不絕口。沒有真本事,靠著找人捉刀,一樣拿下辦桌大賽的冠軍。

  而被稱為人、鬼、神的三大總鋪師,“蒼蠅師”死了、“鬼頭師”因為與客人衝突而坐牢,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憨人師”寧可過著遊民的生活,四處偷食材,躲在地下鐵道裏煮給社會底層的人吃,也不願意重出江湖,正正式式的辦桌。

  故事的安排,像是暗諷現實社會中“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荒謬景況,當人們不懂得品嘗真滋味、不知道什麼叫做好東西,好東西就會逐漸消失。電影畢竟是電影,尤其還標榜是史詩喜劇。導演還是安排了“禮失求諸野”的橋段,在外傭“魯思米”的身上,居然找到了失傳的技藝。

  本以為,只有電影中才會出現反差如此之大的戲劇情節;沒想到,電影上映沒幾天,現實生活裏就發生了胖達人事件。

  標榜天然的胖達人,居然被踢爆使用人工香料。消息一齣,生意立刻一落千丈,從大排長龍變成門可羅雀,最後黯然拉下鐵門,等著消費者到府退費。

  經過幾天的延燒,網民的怒火轉到小S身上,説店雖然是小S老公投資的,小S與胖達人也沒有代言的關係,但民眾認為自己是因為相信小S才去買麵包,最後逼得小S出面道歉。

  在怒火平靜之後,民眾或許也該回頭反省,自己為何嘗不出食物的真滋味?為什麼盲目地跟隨小S的選擇?又為什麼輕易地把決定權交給他人?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很多的新聞事件。一個又一個的“懶人包”,提供廉價而快餐的正義,就像味精和人工香料一樣,麻痹了我們的五感。大眾的口味越吃越“重鹹”,再也嘗不到食物的原味,也喪失了看件事件原貌的能力。

  除非關係到自己的荷包,其餘一切的數據和法條,都是冰冷而沒有意義的。事件裏一定要有壞人和好人,才能得到大眾關愛的眼神。每個人也都成了導演,一定要看到壞人受懲罰、正義終於得以伸張的happy ending。

  話説回來。客倌!您有多久沒有吃過“方茄炒當”(電影中有媽媽滋味的家常菜)了?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