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首批赴臺陸生職場遭遇尷尬

2013年09月06日 09: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首批赴臺深造的陸生最近迎來了“畢業季”,赴臺陸生比起同齡求職者多了一些尷尬和無奈。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經驗”本應是赴臺陸生在職場上獨具的優勢,但臺灣方面迄今不允許陸生留臺工作,陸生唯有“打道回府”,而大陸單位又對臺灣高校存有誤解,使這些“兩岸教育交流破冰者”淪為“職場人球”,處處碰壁。

  評論摘編如下:

  首批赴臺深造的陸生最近迎來了“畢業季”,雖然與在大陸的大學畢業生一樣遭遇“就業寒冬”,但又比同齡求職者多了一些尷尬和無奈。“兩岸經驗”本應是赴臺陸生在職場上獨具的優勢,但臺灣方面迄今不允許陸生留臺工作,陸生唯有“打道回府”,而大陸單位又對臺灣高校存有誤解,使這些“兩岸教育交流破冰者”淪為“職場人球”,處處碰壁。首批陸生的就業情況不理想,將會影響未來大陸學子赴臺學習的意願。

  2011年臺灣高校才首次招收大陸學生。相較于負笈英美,赴臺深造可謂“新興事物”,大陸一些用人單位對島內大學的情況“一頭霧水”。例如,“臺灣怎麼會有清華大學,山寨的嗎?”“臺大是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這些問題讓人啼笑皆非。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當年國民黨政府敗退至臺灣後,仍在島內復設大陸知名院校。所以,兩岸“同名同姓”的大學眾多,包括:北京的清華大學和新竹市的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新竹市的交通大學;廣州的中山大學和高雄的中山大學;廣州的暨南大學和南投縣的暨南大學;上海的東華大學和花蓮縣的東華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和南投縣的南開科技大學。臺灣的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屬於島內四大知名高校,在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發佈的2011年“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中,分別居第4位和第8位。而臺灣大學僅次於北京的清華大學,排第2位,香港大學居第3位,北京大學在第7位。臺灣的陽明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臺灣科技大學也都在前20名。臺灣高等院校的學術實力不容小覷。畢業于臺灣高校的大陸學生在個人簡歷中應詳細介紹學校的特色和排名,以免徒增誤解。

  然而,在求職過程中最令陸生困擾的還是臺當局至今仍不願鬆綁的“三限六不”政策。其中“不得在臺就業”大大削弱了陸生的競爭力和優勢。這些年兩岸經貿交流密切,陸生具有在兩岸生活、學習的經驗,熟悉兩岸的社會環境,對於有志登陸創業的臺企和入島投資的陸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臺當局一邊抱怨人才外流,一邊拒人才于千里之外。如此自相矛盾的舉措降低了大陸精英學生赴臺就讀的意願,也讓外界覺得臺灣缺乏吸引人才的友善環境。

  臺灣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面臨著少子化、人口老化的壓力,而解決學校招生不足、難以為繼的困境,更是臺當局迫在眉睫的任務。教育界人士估計,臺灣起碼有一半的私立大學要倒閉。雖然陸生非“萬靈丹”,但可為島內學校增加生源,紓緩倒閉危機,只因臺灣方面諸多限制,這幾年陸生赴臺人數未有明顯增加。期盼臺當局儘早撤銷“三限六不”,讓陸生入島就讀的政策發揮效應。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