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污名化陸生陸配只是愚弄臺灣民眾

2013年02月20日 08:2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長期以來,臺灣社會受民進黨與“臺聯黨”選舉語言的影響,産生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迷思。錯誤的認知必須改變,否則不但內部分裂不能弭平,而且錯誤的認知造成錯誤的政策,臺灣經濟競爭力勢必持續下降,兩岸關係也可能倒轉,未來的日子恐怕不只難測,臺灣的整體實力與民眾生活水準也將下降。

  所以在新年伊始,有必要深刻全面檢視臺灣在全球及大陸大變局下存在的迷思。

  首先,我們要檢討臺灣社會對大陸學生與大陸配偶的態度與政策。民進黨與“臺聯黨”認為,陸生與陸配是“外來者”,到臺灣讀書或生活是搶奪臺灣有限的資源,因此必須限制他們的權利,才能保障臺灣人專屬的利益。一些大陸配偶曾經戲稱,只有嫁到“老、病、窮、殘”的弱勢家庭,才有機會申請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證,也因為大陸學歷或證照不被承認,而只能打零工。一些在大陸原本擁有專業知識、技能或高學歷的陸配,一旦嫁入地位較好的臺灣人家,就根本無法取得工作證,也無法在臺灣發揮職業才能,被迫淪為“失業人口”,不但對個人不公平,也是社會力的損失。

  開放大陸學生赴臺求學後,同樣陷入“有限資源被搶奪”的迷思,“三限六不”成為雙刃劍,讓陸生在臺灣得不到制度保障,不但違反平等價值觀,更形同把大陸優秀人才拒于門外,送給臺灣周邊競爭對手,助其發展。在臺灣人才外流形勢嚴峻之際,對陸配陸生的種種歧視與限制,無異於對外築起高墻,阻絕大陸優秀人才貢獻臺灣。

  如果説陸生陸配“搶佔”臺灣資源可能有1%,未來他們將回饋給臺灣的可能是10%。

  長期在臺灣學習生活的陸生陸配,有機會成為兩岸體制融合的杠桿,陸生與陸配其實是臺灣的寶貝。過去,臺灣為避免陸生赴臺後,因政治文化不同而不經意製造出社會衝突事件,教育主管部門曾制定“大學輔導大陸地區學生注意事項和參考原則”,要求陸生避免參加助選、造勢、抗議活動和參加談話性政論節目。儘管如此,臺灣社會寬鬆的生活方式,仍然不可避免地影響陸生。另外,陸配早已融入臺灣社會,許多人組織團體以集體力量爭取權利,更多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以回饋社會並善盡公民責任。

  如果臺灣是一個成長的社會,陸生與陸配加入這個社會的生活,不但不是資源的排擠、就業機會的剝奪,反而是力量的增加。一些綠營“立委”放言:“陸生赴臺是大陸的統戰”、“陸配是大陸的木馬屠城計”,污名化陸生陸配,其實只是愚弄臺灣民眾的説法,但愚蠢言論日積月累卻形成社會觀念的迷思,長期而言,將造成臺灣競爭力退化與兩岸關係的凶險,這就不是愛臺灣,而是害臺灣了。(原載2月18日臺灣《旺報》,本報有刪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