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Makiyo風波暴露社會病態更需反思

2012年02月13日 10: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12日發表評論分析Makiyo風波背後暴露的社會病態。評論指出,Makiyo和友寄隆輝被從重求刑是咎由自取;社會的苛責誠然可以理解,但偏激的反應似乎也有點過頭,媒體輿論的炒作更是存在已久的社會病態。在責備藝人和名嘴格調不高之際,也要認真檢討,媒體為什麼會越來越庸俗化?

  評論摘編如下:

  藝人川島茉樹代Makiyo與日籍友人友寄隆輝毆傷計程車司機林余駿案,臺北“地檢署”日前火速偵結,檢察官依重傷害未遂等罪起訴,對2人分別求刑4年、6年,風波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顯然並未平息,而其衍生的諸多社會病態更值得省思。 

  Makiyo與友寄隆輝毆人事件,最近一週以來,已成為臺灣最熱門的話題,不論平面或電子媒體,每天都用大篇幅密集報道,所有節目,無論政治性或綜藝性質,幾乎也都以此為主題;眾多名嘴非但爭相抨擊Makiyo與友寄隆輝的兇狠殘暴,甚至還繪聲繪影、虛擬實境,演出摔角秀;再加劇情每日一爆,真相不斷浮現,使得這一議題越炒越熱。 

  如今“地檢署”火速偵結起訴,對Makiyo等人分別從重求刑,表面看來,似乎是大快人心,但在案件尚未定讞之前,不只風波仍會持續,而其衍生的諸多問題,也值得冷靜檢討。 

  持平而論,Makiyo身為公眾人物,不知檢點,稍有衝突就夥同友人痛毆運將,事後又一再狡辯,態度惡劣;而友寄隆輝對年近花甲的瘦小司機拳打腳踢,手段之兇狠儼然要置人于死地,他們被從重求刑,當然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社會的苛責,誠然可以理解,不過,偏激的反應似乎也有點過頭。 

  舉例來説,這個事件爆發之後,各個新聞臺都是從早播到晚,試問,如此社會事件有那麼重要嗎?值得24小時全天候的報道嗎?再像叩應節目(注:Call-in節目,是一種即時現場直播,讓觀眾致電與節目主持人或嘉賓直接對話、發表意見的節目。)中的許多名嘴,個個義憤填膺,對Makiyo等人大肆撻伐,他們的若干質疑固然不無探討真相的作用,但其言論非但極盡批鬥之能事,甚至還煽風點火,挑起仇日的民族情緒,試問,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作法適當嗎?難道媒體就可以取代司法,甚至具有未審先判的權力嗎? 

  悲哀的是,這不是偶發現象,而是存在已久的社會病態。閱聽大眾普遍喜歡八卦,對血腥與色情似乎特感興趣,媒體自然投其所好,於是藝人的隱私、怪癖和無厘頭的作為,就成為許多節目的主題,越是敢講、敢露、愛現的藝人越受歡迎;越是離經叛道、不循常軌的作風,越受製作單位的青睞;只要年輕貌美、口無遮欄,無論才藝是否出眾?觀念是否正確?言行是否逾矩?都會迅速走紅,甚至成為收視率的保證。 

  同樣的,叩應節目也是如此,許多名嘴不但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影劇、靈異、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談,而且不時爆出一時難以查證的名人隱私與內幕;他們不只成為許多閱聽大眾心目中的權威專家和精神導師,甚至還把自己當成正義化身和社會良知。任何事件他們都放言高論,其立場是否公正?言論是否偏頗?內容是否真實?都並不重要,只要口才犀利、言詞辛辣、內容聳動、動作勁爆,就會有許多粉絲,儼然形同另類藝人。 

  顯然,無論藝人或名嘴,都是應媒體的要求,而媒體又是以閱聽率或收視率為依歸,其所以要嘩眾取寵,基本上自然是社會有此需要,許多閱聽大眾喜歡這樣的調調,所以在責備藝人和名嘴格調不高之際,其實我們也要認真檢討,媒體為什麼會越來越庸俗化?煽色腥和八卦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當道?閱聽大眾的口味為什麼會越來越重鹹?如果不能正本清源,移風易俗,導正人心,相信未來類似Makiyo風波,一定還會層出不窮。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