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呼籲節能減碳超越城鄉差距

2011年08月12日 16: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12日發表評論我那張説,臺灣考試主管部門負責人關中日前説,他接獲臺灣升級的五市以外十七縣市的聯名陳情書,他很擔心五市升格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及人才流失,使五市與縣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很巧的是,臺灣環保部門同時公佈了島內北中南東四個“低碳示範城市”的遴選結果,除東部由宜蘭縣勝出外,其餘分別由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三個升級後的市囊括。非升級五市的縣市還是只能在邊緣外。

  這項“低碳城市”遴選,將於全國推動四個低碳城市,再逐步擴大為低碳生活圈。規劃中,臺行政部門將投入龐大經費,提供這些“示範城市”、分別從交通、建築、能源、環保等方向,來打造可成為其他縣市觀摩學習的低碳城市。因此,島內西部的其他縣市未能納入,令人感到有些遺憾。而五市與其他縣市差距問題,恐將越來越大。

  其實不僅五市與縣市有差距,五市內原來的“鄉、鎮”,併入成為市的“區”後,也有很大的適應不良問題。但五市的行政權集中後,五市市長有充分的人事與財政調配空間,來平衡城鄉差距。而五市與縣市間的差距,則是臺當局行政部門更應重視的問題。

  以低碳城市的推動為例,既然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來提供各縣市的示範功能。那麼,資源若僅集中在五市內,所推出的成果,各縣市看了,在讚嘆欽羨之餘,要學習仿傚還是力有未逮。原因很簡單,人力與財力皆不足。

  從節能減碳的各影響層面來看,排除産業外的碳排放量,當以建築與交通為最重要。因此推動綠建築,以及建構低碳路網或低碳運具是都會區努力的重點。然而,在都會區,經費投入與減碳成效的比例,很明顯是較偏高的。因此,從減碳的經濟效益來考慮,非五市的縣市似應更加重視才對。

  文章説,“節能減碳”其實無何深義,講求一個“平衡”而已。我們生活的所需,與大自然的供應,必須平衡。因此,不能毫無節制的開採化石能源,再將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過去長久以來因為我們貪婪的向大自然過度需索,破壞了生態平衡,才會造成風不調雨不順。以往百年才可能碰到一次的大洪患大乾旱,現在卻是兩三年就來一回。臺灣是個海島,因此必須在島內自己達到平衡。糧食生産,水資源供應,五市與縣市之間是一個無法分離的生態平衡系統。因此,沒有縣市的資源供應,無法成就五市的繁榮。

  我們十分樂見將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建構為低碳城市後,將可成為臺灣在北、中、南吸引注目的的亮點。但是,鮮花仍須綠葉來襯托。節能減碳是全民的事,因此島內各縣市現在都很努力依據其環境與産業條件,提出相關的規劃畫。因此,五市之外,臺當局應鼓勵各縣市,發揮地方特色,採取因地制宜措施,共同來推動節能減碳,開創平衡且多元的綠色家園。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