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推12年基本教育 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2011年08月12日 16: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12日發表評論文章説,儘管島內教育仍存在著學生升學壓力沉重、高中職教育更是呈現學費負擔不一、城鄉差距、資源不均、參差不齊等現象,實施十二年基本教育乃是島內民眾熱切期盼的教育大工程。

  臺灣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六至十五歲),係強迫入學、免學費、義務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民眾的權利,也是義務。而臺灣正在規劃推動中的“十二年基本教育”,界定為“非義務教育”:即非強迫入學(非義務)、普及入學、學費補貼(或免費)、免試(逐步推動)的教育,並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選擇及參與權,評論認為,這是合乎時代需求與現況規劃的。

  評論説,臺灣中學畢業生就學機會率已超過百分之百;2000學年度以後,中學畢業生升學率也皆超過同年齡層之九十五%以上。因此,提供足量的教育機會已不是政策規劃的思考重點,而是應以朝向滿足學生適性發展需求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雖説如此,但為何仍有許多爭論與遲疑呢?關鍵就在於即使免費,但面臨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校際聲望差異、高中職屬性差異、公私立學校分佈等問題,如何讓學生能“公平”且主觀認為“機會均等”入學,仍成為輿論與家長最關注的焦點。

  文章説,臺灣教育發展至今,高中職的數量與所提供的教育機會已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再加上少子化的趨勢,將加重此問題。高中部分存在著傳統明星高中與社區型高中的差別;高職部分則是群科資源是否均衡分佈,加上公私立與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現象,這對於高中職階段是否採行學區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因此須將各類型學校教育資源的分佈並同考慮,非單純比照中學小學實施一校一學區制,所以應從學生生涯發展、學習需求與就學取向出發,審慎規劃。

  另外,高中職的入學方式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也是島內家長與學生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目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政策構想,未來將達成七五%免試,二五%特色入學。這項規劃,雖然無法獲主張全面免試者之同意,但應是現階段比較適宜的政策,因為其符合教育學理上“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臺灣由於私立學校比例超過一半,且有高職問題,因此無法在一所“高中”中處理學習成效差異的問題。政策規劃如果太偏向精英決策,將會造成更多問題,教育決策應回歸專業者決策,及參採家長意見才對。

  十二年基本教育另外更重大之意義在於提升公民教育,以及就近距離入學後,培養社區鄉土之向心力的意涵。可惜社會大眾和規劃者仍陷入傳統要求“絕對公平”之入學爭議中。現在是一個“全民都是教育專家”的時代,但是要避免用常識和經驗來論述教育問題,某種程度回歸教育專業者決策才對。文章認為延長基本教育確有其需求性和前瞻性,但在週全規劃,充分溝通下,要大膽推動,不希望再延宕光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