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寶島“寶”在哪?個人遊的價值遠非商機可比

2011年07月06日 08: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6月28日,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正式啟動,這是兩岸交流的又一個偉大進步。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個人遊的開放可以讓大陸游客更加深入的認識臺灣,同時,每一個臺灣人民都有一份責任與榮耀,去珍惜與展示“臺灣的價值”。就兩岸關係發展的角度觀察,個人遊的價值,有遠非商機可以比擬的意義。

  社論摘編如下:

  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已經啟動,依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估計,以每天500名限額計算,下半年將有9萬2,500人來臺,以每人逗留15天、每日消費額7,000元(新台幣,下同)推算,將創造100億元商機。日後,隨著大陸試點省市的增加、臺灣每日限額的放寬,商機潛力更難以估計。然而,就兩岸關係發展的角度觀察,個人遊的價值,也許還有遠非這些商機可以比擬的意義。 

  做個對比吧。2011vs.1987。這是兩個正好可以對照的關鍵時刻。1987年,臺當局開放臺灣地區人民赴大陸探親,開啟了一道讓臺灣人民重新認識大陸的大門。

  1987年之後,愈來愈多的臺灣人民以各種名義進入了大陸,這才發現東北不是九省而是三省,隴海鐵路不止到蘭州而是烏魯木齊,甚至已通到了中亞,也感受到了在國際視野上臺灣地區與大陸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上大陸擁有的巨大爆發潛力。 

  對照1987年,2011年則是另一個關鍵時刻。大批的大陸游客將以個人遊的方式進入臺灣,進行從點到面的接觸、觀察與體驗,這應是讓大陸人民重新認識臺灣的開始。 

  大陸人民從小對臺灣並不陌生,寶島、阿里山、日月潭……隨著兩岸互動的逐漸頻繁,對臺灣的認識也與時俱進:上世紀80年代開始,聽到了鄧麗君,讀到了瓊瑤;90年代開始,看到了老兵與臺商,也知道了辜振甫與李登輝;進入到新世紀,見識到了臺灣還有李敖、陳水扁與馬英九;當然,對於媒體播報的臺灣民意部門的打鬥場面也印象深刻。 

  但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對絕大多數大陸人民而言,能到臺灣一遊,其期待之高,有點近乎全球穆斯林畢生至少去一趟麥加朝聖的渴望。但對不少首次赴臺旅遊大陸游客而言,或許期待太高,見到夢寐以求的阿里山、日月潭,往往難掩失望之情,甚至認為臺北與高雄,比不上大陸二線城市的摩登繁華。但有趣的是,臺灣之美已不在表像,而是曖曖內含光,只要大陸游客多來幾次,或者以比較沉澱的心情觀察,或者能小住一段時間,往往竟會有許多驚艷的體驗:誠品書店的氣質、優雅與自在;搭乘捷運的紀律、文明與倫理;小巷深處,咖啡店高學歷主人對專業的執著、對品味的追求,以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豁達;進了田園民宿,浸淫到的是自然、樸實與親切;酒店打開電視,則見識到了節目還可以如此地多元與包容。如果機緣湊巧,也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信眾聆聽證嚴法師與星雲大師的開示。

  這就是今天的臺灣。臺灣貧窮過,篳路藍縷走過來,臺灣也暴發過,一切隨諸泡沫去。歷經數十年繁華、衰退、跌宕、起伏。 

  臺灣誠然是個寶島,但寶在哪,值得臺灣人深思。個人遊啟動了,每一個臺灣人民都有一份責任與榮耀,去珍惜與展示“臺灣的價值”。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