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兩岸加強交流 同揚中華文化

2010年09月10日 10:32:00  來源:
字號: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率團訪問臺灣行程圓滿結束,已于前天下午返回大陸。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蔡武此行收穫頗豐,除了出席“2010兩岸文化論壇”之外,也參訪了臺灣展演機構、學術單位、知名人文及自然景點,更重要的是為未來兩岸簽訂文化交流協議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章摘錄如下:

  蔡武所率領的訪問團四十余人都是大陸重量級文化人士,頗受臺“文建會”、“陸委會”及海基會重視。蔡武在“2010兩岸文化論壇”演講表示,希望借由論壇的舉辦,促使兩岸文化交流朝向機制化、制度化發展,開啟兩岸文化交流新局。

  兩岸文化交流幾乎與經貿交流同步啟動,時間上已逾二十年,學術機構相互交流的熱度頗高。未來官方、商人與學術文化機構的交流必然更趨於熱絡,而交流層面除了文化的相互激蕩與融合之外,必也會因文化交流形成的諸如創意産業、影視産業而帶來龐大商機。

  文化是人類生活上運用智慧所創造的人文現象,在有形的文化資産之外,可歸納為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又可區分為宮廷文化─上流社會的文化、庶民文化─普羅大眾的文化。在兩岸文化交流過程中,中華文化將在兩岸之間一線牽,但甚麼是臺灣文化?臺灣文化如何定位?

  臺灣文化的現代性基本上是中華文化的體現,臺灣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經緯線所織成,臺灣“本土文化”充其量只是臺灣文化皴染的色彩,剝離中華文化的臺灣文化將呈現貧血狀態而顯得異常蒼白。是故,馬英九對臺灣文化賦予的定位─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最是洞中肯綮。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二十多年來,臺灣部分政治人物強攬本土文化的解釋權,將“本土文化”和中華文化一刀切,一味張揚“本土文化”而堅決避談中華文化,甚至將中華文化扭曲為“外來文化”,進而將“本土文化”套上政治的外衣,藉以對抗中華文化。尤有甚者,若干政客以“本土文化”做為操弄民粹的工具,為牟取一己的政治利益不惜製造族群分裂。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以馬英九對臺灣文化的定位為張本,強調臺灣文化是獨特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卻有“綠委”批判盛治仁將臺灣文化邊緣化,矮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綠委不啻以蠡測海窄化了臺灣文化,而使臺灣文化形同跛腳文化。強化兩岸文化交流,唯有以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為介面,才能為臺灣及臺灣民眾興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