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股成交量急凍 原因何在?

2016年12月13日 11: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2日社論指出:臺股進入冷凍庫,日成交均量從今年3月的815億元(新台幣,下同),一路下滑至10月的603億元,創下自2009年2月以來新低。超過200檔股票日成交量不到10張,形同僵屍,低迷的景況,只在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的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堪可比擬。回顧臺股鼎盛年代,日成交量動輒2000億,如今只及1/4,令人浩嘆。

  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將矛頭指向證所稅,認為以往馬當局執意復徵證所稅,造成臺股成交量大減。

  社論認為,施俊吉董事長依據兩起事件先後發生,就推論兩者存在因果關係,可能過於簡單化。宏觀來看,臺股量能低迷有可能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譬如總體經濟表現乏善可陳、投資人結構轉變、境內外商品投資選擇多元化、鄰近市場磁吸效應,證所稅不過是其中一個可能影響的因子,而非唯一。專欄作家謝金河就表示,關鍵不是證所稅,而是張盛和的健全財政補充方案,尤其提高所得稅率上限,並對股利課稅,是股市資金外流的主要原因。

  回頭看看去年臺當局“金管會”提出的股市揚升計劃,共有8大策略、15項措施,內容涵蓋發行、交易、商品及服務等四大面向,結果呢?今年前10月臺股日均量僅有702億元,還比去年922億元少掉220億元。量能不只沒有增加,還反向縮減。顯然問題根本不在這些技術層次的枝微末節,而在更基礎、更根本的制度結構與環境因素。問題是,臺當局看不到,或寧可視而不見。

  但這不是一個可以視而不見的問題,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成交量能日益萎縮的負面衝擊,已逐漸顯現,如不能對症下藥,整體經濟將受影響。譬如,願意在臺掛牌上市的企業愈來愈少,甚至已掛牌企業想下市去尋找更高本益比的市場。外部資金不想進來,內部資金卻想往外走。兩個惡性迴圈影響下,臺股最終將喪失最基本的企業直接籌資功能,企業及社會創業者籌資難度將會提高,不利經濟創新。

 

 

  解鈴還需繫鈴人。政府若真有心改變臺股現狀,還是要從經濟環境與制度結構下手。唯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甚至必須把整體戰略層次拉高。施俊吉董事長提出的稅制改革方向雖好,但真要讓稅制改革起到作用,一定得大破大立,例如調降或是廢除證交稅。目前全球超過8成的資本市場都沒有開徵證交稅,就是不讓額外交易稅目阻礙資本市場發展,同時透過資本市場活絡帶動國內投資,進而增加稅收。臺灣卻基於稅收考量,一直堅持千分之3的稅率,不肯調降,實本末倒置。

  股市與經濟表現息息相關,經濟表現不好,資本市場要好也難。回頭檢視臺股2000多億日均量年代,經濟成長率幾乎都在5%以上,現在淪為保1總隊,臺股量能自然也隨之不振。這也意味著要挽救臺股量能危機,根本上還是要解決當前經濟低迷問題。

  臺股結構性問題真正關鍵還是在於資金持續出走,進行海外投資。金融帳連續25季凈流出,規模累計超過9兆台幣,清楚點出此一事實,要活絡臺股,還是得思考如何引資回流。這有兩大方向可思考,一是結合大陸及香港證券市場,利用三地掛牌企業的互補特性,聯合做大證券市場大餅。實際做法如開通臺、滬、深、港通,或是全面開放陸資投資臺股。但這涉及兩岸關係,實務上沒有可能。另一是仿傚泰國及德國近日提出的新創企業專屬股市交易所概念,創設獨具臺灣特色的交易市場,只要有足夠的市場誘因,有賺錢的機會,就有機會吸引資金流入,進而與主機板市場形成互補與共伴效應。以臺灣年輕人創新的潛力,值得臺當局思考。

  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短期特效藥可解。臺股量能低迷問題就是如此。奉勸主事者還是少浪費時間在無濟於事的短期政策上,多花點心思考如何調整及改變長期結構。否則做再多的事,也都只是白做工而已。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