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財經內閣”為何讓臺企業界焦慮?

2016年10月26日 09: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率多位“內閣成員”與工商業界座談,據臺媒報道,業者在會中提出八項建言,僅獲一項明確答案,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直言指出,臺當局不要“盲目”追求分配與創新。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林全“內閣”有“財經內閣”之名;但在施政上,卻缺乏財經面之施展,不能不説是一個尷尬的現象。社論直言,臺灣的生命力根源在經濟,林全真的比張忠謀更懂經濟,又更懂分配嗎?

  社論摘編如下:

  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率多位“內閣成員”與工商業界座談,原為溝通意見,但雙方缺乏共同語言,互動不暢。業者在會中提出八項建言,僅獲一項明確答案,其餘皆淪為經濟理論與現實間高來高去的大哉問,雙方只能“盍各言爾志”。表面上看,林全“內閣”有“財經內閣”之名;但在施政上,卻缺乏財經面之施展,不能不説是一個尷尬的現象。

  觀察企業界在會上的發言,可看出他們普遍感到焦慮,也難掩失望。前一天才在臺積電運動會上發出4.3億元(新台幣,下同)“大紅包”給員工的張忠謀,這次在林全面前説了重話,要求當局不要“盲目”追求分配與創新,憂慮之情溢於言表。其他,還有多位攔路申訴的企業家,卻無法獲得回應。

  蔡當局上臺後,由於兩岸政策上的變化,先衝擊了陸客相關的觀光、遊覽車、土特産等業;影響雖眾,但多半僅及中小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五個月來當局在勞工、電力、産業發展上的各種作法,逐漸讓大型企業及科技大老感到不安,不知當局將把臺灣經濟帶向何方。這股瀰漫在工商産業圈的不確定感,恐怕不是無病呻吟;至於臺灣能否平順渡過這次激烈轉型的陣痛,似乎仍看不清前方的路。

  歸納日昨企業界在會中的建言,大略可分為幾點:第一,縣市政府利用地方自治法規對企業的干預,有愈形嚴重的趨勢;第二,因非核、減碳、停機而影響供電,對産業的穩定經營是一大威脅;第三,當局經濟三主軸定調為創新、就業和分配,忽略了“成長”才是關鍵;第四,處理勞工休假議題,應考慮企業承受力;第五,其他各種金融稅制、證券化、及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的檢討。

  從上述建議看,撇開第五點是任何時期都有企業要求減稅的情況不談,其餘四點都是蔡當局上任後才發生的變化,因此備受關注。這些變化,包括非核減碳、重視分配和創新、勞資關係的再平衡等,主要是蔡英文基於不同的經濟路線及社會理念而來,自有其理想性,很難一筆抹殺。如果民進黨真能透過精準而英明的決策,落實社會公平及産業創新的理念,把臺灣帶向更均富的境界,當然是令人期待的事。

  問題是,我們並不是生在一個真空、無菌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荊棘密布、充滿競爭的世界。蔡英文要改造臺灣,不能無視目前身所處的主客觀環境,必須審慎評估其間的變數和阻力,並設法突破障礙,找出實現之路。而目前看來,無論是在企業家或一般民眾眼中,蔡當局的態度恐怕都太過樂觀,乃至一廂情願;她的許多政策,似乎只訂得出目標,卻畫不出路線圖。舉例而言,臺當局誇示發展綠能,卻無力面對缺電危機;奢談亞洲矽谷及創新産業,卻停留在“蓋園區”的思維;連平抑蔬菜價格都反應遲緩,且失業率不降反升,卻高談闊論分配正義;這些,都是目標和手段背離的例證。

  企業界對臺灣發展前景的焦慮並非無的放矢,許多民眾其實也有同樣的憂心,只是內容未盡相同。人們擔憂的,並非經濟或營業成長的高低,而是臺當局勾勒的臺灣願景究竟有多少實現可能;主要理由是:一,蔡當局上任至今,在整體施政上表現得相當生澀,不時脫線;以這樣的團隊表現,恐怕連維持穩定發展都有困難,遑論大步跳躍向前。二,林全“內閣”雖有財經“內閣”之名,卻因臺當局應對上的生疏屢屢陷於困境,且其團隊忙著推動臺灣地區領導人的競選承諾,幾乎無暇潛心思考經濟發展。三,目前林全的職位已汲汲不保,若偌大的預算和經建基調都在他手中倉促定下,未來這些宏大的藍圖將何以為繼?

  財經“內閣”和企業界沒有共同語言,不是人們關心的事;但臺灣的生命力根源在經濟,大家想知道:林全真的比張忠謀更懂經濟,又更懂分配嗎?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