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旅遊業被冷落 吃不到超級大餅

2016年10月10日 09: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十一黃金週游客繞著全球跑,臺灣觀光業今年卻慘兮兮。香港中評社3日社評指出,臺灣方面陸委會説,往年十一長假前的9月,陸客申請來臺送件量每天約有8千多件,今年僅4千至5千多件。日月潭遊艇船東日前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抱怨只剩2成客人,其餘都蒸發了。一個臺灣現在有兩個世界,蔡當局要“力抗中國”,民間則淒淒惶惶為了圖溫飽打拼,形成強烈落差。

  520之後,臺灣景氣像下樓梯般,觀光業更是重災戶。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蔡當局對陸客團火燒車事件的傲慢處理又惹火了大陸游客,原本一年有400萬人次,佔臺灣每年觀光客約四成的陸客瞬間大量減少。陸委會9月30日召開記者會公佈的數字,今年9月1日至25日大陸團客較去年同期大減65.4%,也就是只剩約1/3。數字是冷的,人是活的,陸客少2/3意味著業界營業額少2/3,營收只剩1/3,很多人的工作不見了,不是失業就是收入減少了。

  臺灣過去10多年來,不論藍綠執政都在拼觀光。因旅遊業是沒有污染的勞力密集産業,最能照顧到中南部、中低階層、中高齡民眾,為所謂的“三中”提供大量低階就業機會,更能振興偏鄉經濟。陳水扁當局拼觀光成效有限,臺灣觀光業開始興旺發達是在2008馬英九上任,陸客涌入之後。從拉動就業角度,觀光産業對臺灣太重要,從司機導遊到酒店餐館服務員、洗毛巾阿姨全都是觀光業從業員。反之,臺灣科技産業雖耀眼,以“超級天王”臺積電為例,2015年創造8435億元(新台幣,下同)營業額,但根據資料顯示員工也才37000人,且不是全部都在臺灣。

  兩岸關係惡化,陸客不來,蔡當局説風涼話多,實質幫助少。島內觀光業者912發動大遊行,強調受陸客縮減影響新台幣2000億元觀光産值蒸發;臺當局“觀光局”隨即發佈新聞稿反駁指出,“今年1到7月整體來臺旅客有628萬餘人次,外匯收入比去年同期多200億元。”打這種口水戰實在沒意義,如果不是日子難過,誰願拋頭露面出來遊行?還有大媽下跪痛哭失聲。蔡當局一再強調要新南向,到東南亞去找客源來補陸客減少之不足被業者認為是天方夜譚,但政策抓在蔡當局手上,業界除了無奈也沒有辦法。更慘的是部分綠執政縣市業者怕被秋後算帳,連公開抱怨都不敢。

  現在的狀況還不止是觀光産業成“慘業”,蔡英文在民進黨30週年黨慶給黨員的公開信強調要“對抗中國的壓力”、“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加劇兩岸關係波動。如今是連大陸國慶招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祝詞都提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由此可見接下來兩岸關係發展有多嚴峻。蔡英文要拼政治,臺灣民眾要拼經濟,這兩者是衝突的,臺灣被撕裂了。

  臺灣《旺報》2日報道,臺灣人對大陸國慶節無感,但十一長假讓臺灣人有感,去年此時,到處車如流水馬如龍,今年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大陸方面報導,十一長假有600萬人次出境旅遊,臺灣卻無法吃到這塊超級大餅。

  臺灣新當局提出南向政策,但東南亞每人平均收入比臺灣低,對臺灣又不見得有感情,來臺旅遊的每人平均消費也低;大陸朋友則對臺灣有血緣上的情感,在臺消費能力跟日本人差不多,過去幾年已建立旅遊操作模式。舍現成的大餅不吃,要求業者重新開拓市場,這種邏輯説不通。

  蔡英文“要力抗中國的壓力”,卻沒想過,壓力是自找的。馬英九時代,“求同存異”讓兩岸並向而行,把對抗的壓力轉成潤滑劑,於是百姓受惠。

  蔡英文如果不否定前任的政策,相信昨天的十一不是這個情況,各地商家也不會哀聲嘆氣,等著靠臺當局花300億(新台幣,下同)來紓困。

  香港中評網評論,臺灣泛藍八縣市日前終於按耐不住,由正副首長組團赴北京拼經濟,獲大陸釋出八項利多。不過這種泛藍縣市明哲保身的情形終究不是常態,如果蔡英文、民進黨全力拼政治,兩岸尖銳對峙,全臺灣民眾都會遭殃。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