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大陸努力提高廠商競爭力 臺灣呢?

2016年07月07日 08: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對比兩岸各自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社評分析指出,大陸政府是在想方設法提高廠商競爭力,臺灣當局則把廠商競爭力擱一邊,只顧擠壓廠商資源,優先挹注有利兌現競選政見支票的施政。如此一來,大陸廠商競爭力將越來越超前臺灣廠商,而臺灣整體經濟亦將持續疲弱不振。

  社評摘編如下:

  臺當局“經濟部”最新公佈調查結果顯示,陸企對我外銷廠商競爭程度顯著上升,佈局全球的“紅色供應鏈”壓力愈趨加重。但蔡當局的勞動及財經政策不但一昧打壓自己廠商,更漠視大陸對手的競爭壓力,假設對方不存在,不思應對之道。如不思改變、急起直追,臺灣經濟將無救。

  根據臺當局“經濟部”最新調查,臺灣外銷廠商勾選的主要競爭對手,“島內同業”仍佔第一,但比例已跌破半數,為48.6%,計比去年跌了1.8個百分點。反之,“陸係企業”佔比則攀升至24%,計比去年顯著上升2.9個百分點。其餘是“歐美係企業”及“日韓係企業”,兩者比例微幅升高,幅度不如陸係企業。由此可見,紅色供應鏈競爭壓力之升高,態勢相當明顯。

  陸係企業競爭力升高,原因之一是大陸政府積極為企業減輕負擔,具體作法包括減緩勞動成本上升壓力、降低稅費、降低電費等,這些都是大陸臺商也能領受的好處。

  但臺灣蔡當局的相關政策,卻做出和大陸背道而馳的事情。在勞動政策上,從處理華航罷工事件開始,就擺明要對勞工減少工時、增加固定假日、提高加班費,廠商用工成本驟然提高,對外競爭力相對弱化。照顧勞工本來是該做的好事,但太猛太急會讓廠商窮于應付,最後難免損及勞工就業機會,甚至會把整體經濟拉下水。

  稅費方面,蔡當局為籌措老人長照財源,正在醞釀提高營業稅和遺贈稅的稅率。其中,營業稅的加收,將衝擊大多數廠商的業務利基,也將損及內需市場的買氣;這在當前經濟景氣疲軟情況下,頗有商榷餘地。

  至於電費方面,蔡當局把綠能發電當成“政績工程”,卯勁發展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卻未能固守核電和火電等傳統電力源,以致電力短缺苗頭目前已冒出,電費上漲亦已成趨勢。廠商未來經受這項折騰,其對外競爭力勢必流失。

  反觀大陸,今年的相關政策方針,早已擺明是“減輕企業負擔”,且已在今年3月全國兩會上,公佈了多項具體舉措。其中,勞動政策方面,包括取消最低工資標準上漲率硬指標,改為視經濟情況彈性規定;還逐步調降“五險一金”社保費用的繳存比例。這些舉措,皆有助於大陸廠商減少用工成本,並相對提升其對外競爭力。

  稅費方面,則全面實行“營改增(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取消違規向企業收款設立的政府性基金、擴大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範圍。這些舉措,今年就會減輕大陸企業(及個人)負擔5千多億元人民幣。電費方面,大陸今年1月已降了一次,目前正在醞釀第2次調降;這兩次合計,可減輕工商企業電費支出470億元人民幣。且由於當前大陸電力有供過於求情況,所以電費還有進一步調降空間,而不像當前臺灣電費是看漲。

  兩相對照,可以輕易看出大陸政府是在想方設法提高廠商競爭力,臺灣當局則把廠商競爭力擱一邊,只顧擠壓廠商資源,優先挹注有利兌現競選政見支票的施政。如此一來,大陸廠商競爭力將越來越超前臺灣廠商,而臺灣整體經濟亦將持續疲弱不振。

  我們提醒蔡當局,在擬定勞動與財經政策時,應考量大陸相關政策動向,不能再因漠視而在無意間做出逆反動作,可能嚴重傷害臺灣廠商和整體經濟。當大陸在調控工資,臺灣卻反向拉高工資,臺灣廠商情何以堪?莫忘大陸已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也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其政策動向對臺灣影響甚巨。蔡當局若對大陸因素視而不見,就形同閉門造車,將很難給臺灣經濟帶來好景。

  我們更希望,蔡當局能儘速認同“九二共識”,打開兩岸關係糾結,以便在經濟相關政策上,和大陸建立相互協調關係;果能如此,則雙方政策必能健康地相向而行,或是作有益互補,而使兩岸廠商得以同步均衡發展,及共用商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