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媒痛批《自由時報》:“仇中”言論裂解臺灣經濟

2016年07月07日 08: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痛批臺灣《自由時報》系列“仇中”反開放的言論。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上臺後,該報仍持續扭曲資訊誤導民眾,積極扮演“反中”側翼工具的角色,加大力度對大陸採取更嚴厲的防堵措施,凡此種種,無非就是要遂行其對大陸防堵的主張,此等作為猶如五馬分屍,正將已陷入泥淖的臺灣經濟進行裂解。

  社論摘編如下:

  長期以來臺灣《自由時報》高舉“愛臺灣”口號,“逢中必反”、誇大兩岸經濟合作對本土産業的衝擊、製造民間社會對兩岸交流的恐懼、醜化對岸、激化兩岸民粹對立、抹殺兩岸交流成果,意圖砍斷兩岸所有往來。過去8年對馬當局任何有關兩岸開放措施,無一不反對到底。

  現在該報仍持續扭曲訊息誤導民眾,例如:臺灣的經濟困境是因過度傾中,向大陸傾斜是馬當局造成的;兩岸經貿紅利僅由少數紅頂商人壟斷,加劇貧富差距與社會矛盾;在要素價格均等化下,兩岸經貿越緊密,臺灣的薪資水準越會被大陸拖累;開放陸資來臺,臺灣産業會被吃掉,開放産業到大陸投資,技術、資金、人才、就業機會都會外移。凡此種種,無非就是要遂行其對大陸防堵的主張。

  而某些政策議題一旦被該報鎖定,就以排山倒海之勢,持續加以抨擊、抹黑、謾罵,該報為了反對ECFA服貿協議,從該協議簽署至去年底,總計刊登了4千筆有關報導;為了製造對紅色供應鏈的恐懼,該報去年下半年又持續推出近700筆文章。就在該報甘為民進黨側翼之下,挾著龐大媒體攻勢操弄民意,讓民進黨成功攔阻了ECFA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對大陸産業進一步開放等,對臺灣經濟造成深遠衝擊。

  新當局上臺後,該報更加積極扮演“反中”側翼工具的角色,加大力度對大陸採取更嚴厲的防堵措施,例如反對陸資參股我方IC産業,另方面則協助鼓吹“新南向政策”作為配套手段。殊不知,此等作為猶如五馬分屍,正將已陷入泥淖的臺灣經濟進行裂解。

  經濟或産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市場機會和具競爭力的生産資源,以及優良的經商環境可讓企業作最佳佈局。該媒體配合新當局政策方向,促使臺灣從全球最主要的市場和生産基地撤離,企圖將之推入另一個次要市場和風險較高的地區,驅使臺商從擁有相對優勢地位的據點轉進到沒有優勢條件的環境。此外,該報和新當局也正將臺灣從全球價值鏈中消除掉,讓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而企業則在完全違反經濟運作原則的政治迫害下,競爭力流失,不是被迫出走就是走向敗亡。

  長期以來,在《自由時報》操弄下,誤導人民以為大陸的經濟遭遇困境、投資環境惡化。事實上從2012年開始,大陸經濟雖然從高度成長轉為中高成長,但以其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相對較高的成長率,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均達30~40%。就GDP言,大陸是東盟10國的4倍、印度的5倍;2014年大陸經濟成長的增量是東盟的62倍、印度的5倍。換言之,大陸的龐大商機仍是吸引跨國企業前往投資的主因。

  《自由時報》竟催促新當局緊縮兩岸經貿關係,要臺商轉往東協、印度等地,留下十多萬台商在大陸孤立無援,不就是要崩毀臺灣經濟的未來。

  臺灣是海島型經濟體,經濟成長靠出口,出口依賴加入全球價值鏈,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則提供了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平臺,不僅擴大經濟體的市場規模,更讓企業將最佳營運模式發揮到淋漓盡致。《兩岸服貿協議》被《自由時報》和民進黨等攔阻後,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幾全停擺,該報高喊臺灣應優先加入TPP大型區域整合更是緣木求魚,未來臺灣將自絕於全球價值鏈之外。

  全球經濟情勢嚴峻,臺灣出口連黑,經濟重挫,新當局坐困愁城,拿不出有效因應作為,民眾籠罩在經濟成長保1的低迷氣氛,最高興的應數《自由時報》,因為經濟陷入困境、新當局對兩岸僵局束手無策,逼迫“不愛臺灣”的企業離開臺灣,這不就是該報多年來所追求的目標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