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莫忘初衷 攜手經濟合作

2016年06月29日 10: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引起全球金融動蕩,可能造成全球經濟更加萎靡不振,兩岸都面臨經濟轉型關鍵。臺灣《旺報》29日社評指出:兩岸“九二共識”爭議懸而未決,官方層次的交流合作已完全中斷,民間交流難免受到影響,長期而言,對兩岸雙方都非常不利。

  面對僵局,我們希望兩岸當局都能冷靜下來,回想2008年“兩岸攜手合作賺全世界錢”初衷;尤其蔡當局,更應深入體悟經濟的重要。

  兩岸官方關係已陷入冷對抗局面,但可能出乎許多人意料,雙方企業界的交流合作並未因而中斷,臺灣企業界繼續前進大陸市場,大陸企業界亦未放棄赴臺投資;後一現象在民進黨“反中”氛圍中,顯得非常難得。

  根據臺當局“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日前公佈,今年前5個月該會核準陸資來臺投資件數為67件,較上年同期增加15.5%,投資金額1.5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增233.2%。

  臺灣今年頭5月新核準陸資,件數確有增長,金額之大增,雖是因有大型投資案件支撐所致,可知陸資來臺意願並不低。另外,去年末轟動一時的紫光集團赴臺收購三家公司案件,投審會均尚未審;要不然陸資赴臺金額還可能更高。

  而金融投資領域,近來也有陸資入臺新動態,520後新增一家大陸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來向臺灣證券交易所登記,準備運用其在大陸募集資金,投資臺灣市場流通證券。

  總的看來,今年年初以來,陸資持續向臺灣叩關,並未因兩岸政治分歧而中斷。其背後有陸資全球化因素,近年陸資大量“走出去”赴世界各地投資,今年陸資並購境外企業的勢頭尤其迅猛,成為全球投資領域的一支奇兵。陸資入臺雖然受到政治因素干擾,但“錢自己找出口”,陸資可以直接從大陸赴臺,也能通過其購並的海外企業迂迴進入臺灣;只要臺灣的投資項目有利於陸資的海外佈局,業主就會想辦法入臺投資。除非兩岸完全斷絕往來,即連民間也不交流了,否則陸資並不會放棄臺灣。

  民進黨人對於陸資入臺,過去的態度一貫是排斥,總認為來臺陸資是不懷好意;説陸資是要來挖取臺灣的技術和人才,或是要來控制臺灣的經濟和産業,不能輕易讓陸資入臺,即便有的陸資經審查過關進來了,也要加以嚴格管理。這樣的主張,過去頗能迎合“反中”民粹及拉選票。

  但現在民進黨又執政了,當家方知柴米貴,理當懂得運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來撐持整體經濟併為人民造福。因此,當前民進黨當局若再用狹隘眼光來看陸資,那就不智了。

  民進黨當局更應該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國際經濟景氣本來就不好,日前又多了英國脫歐事件衝擊,如雪上加霜;儘管民進黨當局有開拓“新南向”的企圖心,但若缺有力夥伴來相挺,也難免孤掌難鳴。這時候,陸資企業是非常合適的借助對象,因陸企海外投資動能甚強,而且,臺商與其合作經驗相當豐富,彼此相熟。

  民進黨當局應以包容態度,儘量放寬陸資入臺限制,同時鼓勵兩岸企業從臺灣出發,一起去開拓海外市場。

  兩岸攜手合作賺世界錢,這是多年來兩岸很多人士的共同理想,民進黨過去對此亦不反對。當前面對艱困海內外情勢的民進黨當局,理當記取這句話,並深刻體悟它的好處,然後,以實際行動來促使其成為事實。這樣不但有利於臺灣經濟,而且可以借此向大陸官方釋出善意,是有助於打開兩岸政治糾結。如果説,這也是當前兩岸的機會之窗,應不為過。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