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出口連12黑 需要經貿新戰略

2016年02月18日 08: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8日社論説,依臺當局“財政部”統計處公佈進出口統計,1月份臺灣出口222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少13%,已連12個月負增長,且持續8個月雙位數衰退,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長衰退紀錄,也證明臺當局“主計總處”原本預估今年第1季出口減幅可望縮小至4.1%,顯然過於樂觀。對此現象,我們應該認清國際經濟發展格局的轉變與大陸“供給側改革”政策帶來的衝擊,也必須關注臺灣産業競爭力衰落的結構性問題,進而思考提振臺灣出口競爭力應有的經貿戰略。

  過去一年臺灣出口持續大幅負成長,根據臺當局“財政部統計處”的説法,乃是受到國際需求疲弱、石油鋼鐵等農工原料價格下探,及廠商備貨意願仍趨觀望等因素的影響。但值得擔心的是,這波全球經濟減緩,可能不是短期現象。

  尤其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對實體經濟活動的衝擊越來越顯著。最近美聯儲主席葉倫在國會聽證詞中表示:“邇來美國金融形勢對經濟增長的支援力度減弱,這些發展如果為時持久,可能給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前景造成壓力。”背後反映的正是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前景暗淡的憂慮。

  分析國際經濟情勢所以不樂觀,主要是因為全球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大量生産造成供給過剩、缺乏重大創新導致技術進步停滯,以及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面臨瓶頸,致使全球經濟成長缺乏動能。同時,2009年以來美、歐、日貨幣量化寬鬆(QE)的邊際效果下降,至於其他新興市場,在聯準會加息之後,也面臨著應對資本外流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兩難選擇。這些情勢都顯示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已經遭遇瓶頸,而目前全球經濟所面對的深度結構調整過程,恐怕將持續一段期間。

  處在上述國際環境下,臺灣未來的出口難免會延續負成長的態勢,實難樂觀。而且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高達4成,大陸經濟成長減緩與“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推動,更是影響臺灣出口的重要變數。

  日前大陸海關總署公佈1月外貿數據,出口金額年減11.2%,進口年減18.8%,未來臺灣的出口與經濟成長,恐怕難以立刻好轉。

  再就産業競爭力觀察,2015年臺灣出口衰退10.6%,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減少12.3%,對東協六國出口衰退14.6%,而今年1月份對大陸與香港更進一步減少19.3%,對東協六國出口也衰退8.7%。這些數據除了顯示大陸和東協國家經濟成長減緩及自主供應鏈崛起,以及臺商當地投資增加對臺灣出口的替代效應之外,臺灣貿易結構調整投入不足,難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産品,無疑是更值得檢討的課題。

  面對全球與大陸經濟深度調整所形成出口衰退壓力,不論是仍在執政的馬當局,或是即將接任的新臺當局,都應該深入檢討現有貿易結構的弱點與各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進而提出強化臺灣外貿競爭新優勢應有的産業創新政策。特別是對新的臺當局而言,提出以全球市場為導向的國際經貿戰略(不應局限于新南向政策),積極與全球各區域之新興市場建立“多元、多面向夥伴關係”,乃是拓展臺灣産業全球商機的必要作為。

  在推動策略上,應該改變現行以密集組團赴海外進行拓銷活動為主的作法,重新調整駐外經貿機構的佈局和任務,透過與各國簽署産業合作協議或建立服務性合作架構,或是促成與各國主要廠商的結盟及相互投資,俾利於打入其産業供應鏈,才能形成新的市場進入商業模式,重新提振臺灣出口的競爭力。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