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今日再次針對兩岸服貿協議發表評論説,早在兩年多前兩岸就已簽署了服貿協議,但由於民進黨政客極力阻撓,臺灣“立法院”迄今未開始審查服貿協議,導致該協議迄今不見天日,生效之日遙遙無期。臺灣可謂“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新協議在香港簽署,協議將令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根據協議,內地對香港服務業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有153個,佔世界貿易組織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5.6%,當中就“商業存在”的服務模式有62個部門對香港實行國民待遇,進一步便利法律、會計、建築、保險、銀行、證券等專業及個體工商戶。內地與香港的各界人士認為,服務業的繁榮與創新對兩地的經濟發展和轉型而言意義重大。這對香港來説是一個好消息,但看在臺灣業界眼裏卻是焦慮不已。
中國今年也與韓國簽署了包括服貿、貨貿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最近韓國國會也通過了這份協定,生效期指日可待。大陸多與一個地區或國家簽署服貿協議,意味著臺灣服務業將來進軍大陸市場又多了一個對手。而最令島內業界扼腕的是,早在兩年多前兩岸就已簽署了服貿協議,但由於民進黨政客極力阻撓,臺灣“立法院”迄今未開始審查服貿協議,導致該協議迄今不見天日,生效之日遙遙無期。臺灣可謂“起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兩岸服貿協議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續協議之一,是落實ECFA的重要里程碑。大陸向臺灣開放80多項措施,當中涉及到像金融、電信等現代服務業,也有涉及到環保、翻譯、美容、建築、醫療等貼近民生的行業。尤其大陸允許臺企可登陸獨資設立醫院、金融、電子商務、批發零售等,這些都是中國大陸當時未曾對外資開放的優惠措施。可見,大陸在服務業方面的開放幅度不僅大於臺灣,而且還給予“獨家”優惠。大陸方面多次強調“願意首先與臺灣同胞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臺灣開放,或者對臺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進兩岸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並不是空話。
此外,鋻於島內業者擔心開放市場是否會衝擊本地服務業,兩岸服貿協議也未雨綢繆地設定了“避免負面影響條款”:受影響一方可臨時要求另一方進行磋商,並尋求方法加以解決。所以,萬一台灣業者覺得自己利益受損,可根據該條款要求與大陸方面磋商相關事宜。可見,服貿協議考慮週詳縝密,處處為兩岸業界著想。
臺灣經濟近年復蘇緩慢,亟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能量。服貿協議雖然不是治療臺灣“悶經濟”的萬靈丹,但起碼為島內業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優惠的政策。尤其臺灣服務業起步比大陸早,水準也相對較高,若能抓住時機,相信能在大陸闖出一片天。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