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服貿協議不過 緊縮臺灣經貿空間

2013年12月24日 10: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4日社論説,兩岸兩會在6月21日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由於“立法院”綠營舉辦公聽會的延宕,今年度通過施行的機會十分渺茫,也讓兩岸第十次會談有關“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等重要議題的簽訂不再可期,將延宕臺灣擴大國際經貿空間的努力,嚴重影響臺灣出口競爭力。

  2002年1月,在奮鬥了十來年後,臺灣終於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臺灣以外貿為重要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經濟體,是重大的一步,也開啟臺灣10年外貿榮景。參與WTO不但幫助了臺灣經貿因為外交失利受到的不利打擊,而且由於WTO是國際組織,具有多邊協定機制,可以省卻與其他經濟體協商的麻煩,對臺灣開展經貿舞臺有莫大的助益。

  無奈WTO在其後的農業事務及2001年多哈回合談判,一直陷入僵局,沒有進展。國際間遂逐漸發展區域經貿組織(RTA)來取代WTO的整體協商,也互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直到剛過去的12月7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WTO第九屆部長會議,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多邊貿易協議的簽署。巴厘島套案(Bali Package)達成貿易便捷化、農業及發展3個項目的共識,這雖然只是多哈回合設定9個議題之中的3個。但此次這些項目的多邊協議簽署已經相當振奮人心。然而相對於其他的6個議題:非農産品的進入、服務業的自由化、貿易規則、貿易與環境、爭端解決以及智慧財産權,仍然遙遙無期,多邊架構恐怕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我們預測FTA未來幾年仍是主流,區域經貿組織也仍是各國努力的方向。

  因此,臺灣如果不能更有效地推進加入區域經貿組織,例如被摒除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大門外;或是不再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卻眼睜睜的看我們的貿易對手,一直搶進我們的地盤,臺灣的發展恐怕不是一個“慘”字所能形容。例如,中韓FTA採一次到位方式,且11月底已經完成第八回談判,有可能在2014年完成談判甚至生效。

  此外,韓國除了已是RCEP的成員國之一,在中韓FTA大局抵定後,馬上宣佈參與TPP談判意願,美國第一時間表示歡迎,美國智庫專家也評估,近幾年韓國高度自由化的落實,並已與美、歐完成FTA的簽署,這些都比其他國家更具優勢的加入TPP。因此,必須指出,如果韓國這些進程都順利,而兩岸的ECFA仍停留在早收清單,臺灣就不只是暫時居於下風,而是被推到更邊緣的地方,那樣的未來恐怕就是萬劫不復了。

  反對人士認為《服貿協議》談判談得不好、不對等,主張需要重談;也將黑心食品、偷竊智慧財産權、罔顧工人權益等都搬出來和《服貿協議》扯上關係,訴説協議將衝擊到臺灣400萬服務業勞工,搶走就業機會。這些都顯示對《服貿協議》的無知。服務業的開放與上述大陸的問題無關,也從沒有談過可開放大陸勞工,《服貿協議》的談判是有取有給,而且明明為臺灣企業取得開拓大陸市場的大好機會。但那些不實言論已經讓人民起了恐懼,也讓“立委”們不能理智地儘速通過協議。殊不知,目前《服貿協議》的卡關,實在也卡住了我們的機會與未來。

  考量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我們必須承認當兩岸簽署ECFA後,新加坡和紐西蘭看到兩岸關係的改善,相繼宣佈與臺灣洽簽經濟合作協定,並分別於本年11月和7月簽署協定。

  當兩岸簽署ECFA後,世界各國都沒有預期到後續的《服貿協議》竟然會被卡關。當服貿遲遲不能在臺灣通過執行,了解貿易談判的國際有識之士,恐怕要笑我們“傻”:對臺灣有利的,竟然被糟蹋;而不明就理、見縫插針,對我不利的國際政客恐怕開始懷疑兩岸的關係是否有變化,或是質疑臺灣對服務業市場開放的誠信。這些論點若發酵,恐怕也會衝擊未來臺灣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的可能性,也會讓他國覺得臺灣對服務市場開放的反動與保守,改變支援臺灣加入TPP與RCEP的態度。為避免這些困境發生,該努力讓服貿協議儘速通過吧!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