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深陷5加1困境 臺灣生機何處尋

2015年05月26日 17: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社論説,臺灣“中央銀行”選擇在馬英九就職7週年公佈今年第1季的國際收支數據,其中金融帳凈流出188.4億美元,不只創下歷年新高,而且是從2010年第3季迄今連續19季的凈流出,累計達1,871億美元,如以台幣計則約為5.8兆元。這項觸目驚心的數據,不只顯示臺灣資金外移情況有加快之勢,甚至已經到了“血流不止”的地步;同時,過去19季累積流出的錢,換算起來足以蓋101棟臺北101大樓,或是13條臺灣高鐵。

  解讀這種資金加速外流的現象,金融圈直指去年太陽花學運之後,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卡關,形同陪葬臺灣的競爭力。再加上臺當局面對這種困局,又拿不出具體作為,企業界和民間資金只好錢進海外,形成難以扭轉的惡性迴圈。不願具名的行庫主管也表示,資金哪有利就往哪流動,因此金融帳連續19季凈流出,絕非正常現象,反射出來的,可以説“臺灣的投資環境,已是病入膏肓。”

  如果説金融界對於近5年來臺灣資金加速外流的解讀只是浮面的看法,則工商企業界切身的感受,恰可為臺灣投資環境的病入膏肓做出最真切的見證。就在央行公佈國際收支數據的前一天,工業總會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臺當局“經濟部長”鄧振中與業界面對面溝通,會中不同業別的企業主提出對當前産業發展的5大憂慮,包括缺水、缺電、缺地與法令紊亂、廢棄物處理不易的困境。

  進一步檢析企業界歸納出來的當前臺灣投資環境5大困境,缺電、限電的危機不只迫在眉睫,展望未來不只沒有緩解跡象,而且恐怕還會進一步惡化。缺水的問題在這一次的旱災中已顯露無遺;但業者同樣看不出政府未來有根本解決的可行對策。缺地的問題,則是制約在地廠商擴廠及外商與鮭魚返鄉的臺商的投資、發展空間。除外,在環保意識抬頭下,企業界包括投資設廠或廢棄物的處理,幾已陷入動輒得咎而又無所適從的困境。至於法令紊亂不統一的現象,近年來儼然成為業界的新痛。包括BOT案不同的地方政府往往出現截然不同的政策標準,或者如雲林縣的禁煤條例、高雄市的管線自治條例等案例,不是讓尚在建造的案例進退失據,就是要面對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法令規範寬嚴標準不一下的困擾與煎熬。

  業界所歸納出的臺灣當前産業發展5大困境,原期望在工總所辦的座談會中,向臺當局“經濟部長”當面陳情訴苦,尋求解方。但是與會官員不溫不火的制式回應,顯然令與會的業者從失望轉為不滿,除了批評“經濟部”的答覆,只是年復一年的老調重彈,都沒有針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決對策;甚至更忍不住直批“官樣文章,通篇廢話!”看來,除了業界傾訴的臺灣産業發展5大困境之外,臺當局官方的麻木不仁及無能為力,業已成為業界心目中的第6項困境了。

  談到政府主管部門的消極不作為與無能,以及政出多門,臺當局和地方不同調的亂象,客觀來看,可以説是一向如此卻於今為烈。譬如會中石化公會理事長陳寶郎針對石化業投資、轉型所面對的重重困境,竟然要建議“經濟部”帶領相關業者拜會“環保署”,尋求解套方案。個中透露的訊息自然是長期以來“經濟部”的坐視和消極不作為。又譬如針對地方政府的禁煤條例與管線自治條例,工業局的標準答案只是重申條例與臺當局法規抵觸者無效,卻沒有相關的輔導或協助溝通作為。

  不只是臺當局和地方對地方自治條例的法律效應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使相關産業無所適從,在工總的座談會中鄧振中的回應同樣令人搖頭。他除了重申“經濟部”能做的會儘快去做,做不來的也會送到“行政院”,並直言“我們有那麼多的政務委員,就讓他們來弄。”從鄧部長這席話,迨可看出“部會”首長和政務委員之間,顯然缺乏溝通連係,更遑論通力合作化解疑難雜症的機制了。因此説政府部門的本位無能,是削弱競爭力,使投資環境病入膏肓的因子,看來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面對這種5加1的困境,投資環境每下愈況,資金外流其實也就意謂著企業界和民眾不得不用腳投票的無奈。所謂一葉知秋,臺灣陷入困境卻內鬥不已,對比鄰近地區的合縱連橫、大開大闔,真是令人困惑不已而又感慨萬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