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從資本市場看海峽兩岸競爭力

2015年05月22日 14: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22日社論指出:近來臺股遭MSCI(摩根斯坦利資本國際公司)調降權重,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由12.15%調降至12%,這是臺股第七度遭調降權重,臺灣資本市場已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與此同時,島內電池大廠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也示警,大陸如果開放臺資企業上市(IPO),將會是臺灣最大危機,因為臺資企業在大陸本益比可達5、60倍,但在臺灣只有15倍,屆時大家一定都跑到大陸掛牌。

  大陸A股目前尚未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一年來上證指數大漲一倍,股市成交量居高不下,表現遠遠超過臺股,難怪科技大老要跳出來呼籲。伴隨資本市場式微而來的,將是企業籌資不易、成本偏高甚至集體出走,臺灣將出現産業與資本市場同步淪陷的險境。

  不過,臺灣資本市場的困境,恐怕只是臺灣競爭力下滑的冰山一角。影響股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資金是否充沛寬鬆、政策是否引導資金流入股市等,但是,決定股票本益比更關鍵的因素,在於企業能否維持獲利成長性,並許投資人一個可以預期的遠景。

  更進一步説,資本市場只是反映經濟成長的結果,與其注意資本市場的波動,不如回頭省思兩岸産業競爭力的消長,才能看到問題核心。

  從大環境來看,臺灣經濟早在10多年前就步入低成長期,大陸整體經濟成長率也不再維持8%以上,但是大陸在換檔加速的過程,積極進行結構調整並朝向創新驅動的高新科技發展,已對臺灣形成競爭壓力。

  更深入來談,臺灣這10年來産業發展的落敗,主要是沒有超越傳統的代工模式,對軟體與附加價值太過輕忽,成為發展的最大盲點,尤其忽略網際網路的重要性,讓原本領先的産業結構,明顯停滯不前。例如在網路交易最基礎的法令“第三方支付法”,臺灣直到今年5月3日才正式實施,但已落後美國16年,也落後中國近10年,臺灣不僅沒有抓緊世界上蓬勃發展的網路商機,更重要的是,過去在舊經濟中領先的企業,也因為缺乏網際網路思維的注入,競爭力無法提升。

  相對來看,大陸企業卻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從雷軍的小米機、馬雲的電商,到馬化騰的微信等,如今不僅襲卷中國市場,更以國家政策形成“網際網路+”,大舉搶佔各行各業及海外市場,近來小米機及微信都在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印度市場取得驚人成績,背後關鍵都是以網際網路思維贏取年輕人的心,這種策略對傳統以整合産業上下游見長的手機巨擘三星,或已耕耘很久的WhatsApp及Line,都産生巨大威脅。

  因此,當臺灣沒有培養出夠強大且夠創新的網路公司與企業家,只能靠老一輩企業家如張忠謀及郭臺銘撐場面,如果這些典範逐漸凋零老去,臺灣年輕人只能嚮往對岸的馬雲或雷軍了。

  至於臺灣到底要如何改變現狀?許多科技大老提出,希望能夠恢復過去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不過,若稍微思考一下當前的環境,就可以了解可行性不高,當臺灣産業步入成熟階段,過去的獎勵政策恐怕也不適用,臺當局應該做的是掃除企業對內對外投資與發展的障礙,只有更大幅度的鬆綁與開放,才能讓企業施展拳腳,就像在網路發展的趨勢中,及早制定法規與遊戲規則才是要務。

  此外,在鬆綁開放的過程中,與大陸的結盟與合作,恐怕是未來最重要的議題。過去臺灣在許多産業如紡織、石化、面板等都曾領先大陸,但是在對岸提出合作或投資時,臺灣都一味採取回避或拒絕的態度,如今大陸産業不斷進步,臺灣已從領先到被追平甚至落後,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臺灣若不全面檢討改善與大陸的合作關係,目前僅存少數還能領先的産業如半導體,未來恐怕也不容太樂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