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港媒:臺經濟出現景氣向好趨勢有三原因

2015年01月27日 11: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島內媒體也指出,2014年是2012年以來臺灣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也是産業近年最順利的一年。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説,根據臺當局近期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臺灣開始打破“悶經濟”的困局,出現景氣向好的趨勢。臺灣這一波經濟復蘇主要利益於週邊經濟氣氛好轉、兩岸關係進一步改善以及馬當局的經濟政策初顯成效。

  評論摘編如下:

  這幾年馬當局的施政重點無不是振興經濟、改善民生,去年馬英九更發表以“全民團結拼經濟”為主題的祝詞,期望2014年成為臺灣的經濟突破年。如今馬當局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根據臺當局近期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臺灣開始打破“悶經濟”的困局,出現景氣向好的趨勢。島內媒體也指出,2014年是2012年以來臺灣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也是産業近年最順利的一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增長率分別為3.24%、3.74%和3.63%,預計全年增長率可達3.43%,超過去年初預期的2.89%。臺灣這一波經濟復蘇主要利益於週邊經濟氣氛好轉、兩岸關係進一步改善以及馬當局的經濟政策初顯成效。

  回顧臺灣這幾年的經濟表現,起伏不定,差強人意。2008年9月全球爆發金融海嘯,臺灣當然亦未能置身事外,但受惠于兩岸關係改善,赴臺遊、直航給島內經濟注入了活水,臺灣經濟在2010年即實現了奇跡般地“絕地反彈”,經濟增長從2009年-1.81%大幅上升至10.72%。不過,受歐債危機影響,2011年臺灣經濟又開始走下坡路,直至2014年終於露出曙光。

  近三年臺灣經濟穩定增長,復蘇態勢明顯,與美國需求復蘇有密切的關係。臺灣屬於出口型經濟,對週邊經濟冷暖的大氣候相當敏感。去年11月臺灣對美出口同比增長11%,是臺灣海外市場中增長最快的,主要是因為臺灣在全球電子産品供應鏈處於核心地位。而美國對電子産品需求增加,自然也刺激了臺灣電子産品出口的動能。此外,隨著全球汽車及航空航太産業逐漸升溫,加之油價持續下跌,臺灣機械業去年紛紛擴建新廠。因此,島內工業生産指數達106.56,為歷年新高。

  兩岸貿易也是帶動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就ECFA早收清單而言,去年是收穫豐碩的一年。去年1至10月的早收出口增長率達3.06%,高於臺灣整體出口大陸增長率1.34%,可見ECFA的關稅優惠政策確對臺灣出口大陸有加分效應。據島內經濟部門表示,ECFA給中小企業,尤其中南部業者,帶來好處。在ECFA早收項目中,中小企業佔比較高的貨物種類主要為套頭衫、女用內衣、胸罩、鞋面及零件、手工具、小家電、電熱器等項目。而自早收清單實施以來,出口“早收産品”的業者有36至40%位於中南部,而中南部業者的“早收産品”出口金額更佔整體“早收産品”出口金額的53至60%。

  陸客赴臺遊也為臺灣經濟貢獻良多。去年赴臺觀光客超過990萬人次,創下歷年新高,當中最多的是陸客,超過364萬人次,其中110萬人次屬於自由行,是歷年陸客自由行人數最多的一年。旅遊業旺盛,勢必帶旺運輸業、百貨業、餐飲業、酒店業,以及夜市和其他的小店小舖。

  島內經濟回暖,各行各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薪資增長,加之馬當局呼籲大企業帶頭加薪,去年臺灣民眾平均月薪為3.8萬新台幣,較2013年增1.76%,創過去13年來最高增幅。

  由於週邊經濟體復蘇腳步不一,使依賴出口經濟的臺灣在新一年也面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但就目前島內經濟趨好的局勢而言,臺當局應抓住此良好開端,繼續推動有利於經濟建設的政策,讓民眾對經濟增長有切實的感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