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面面觀:臺灣要徵“富人稅”

2014年02月28日 08:0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稅制的雙刃作用幾年來在臺灣連袂顯現,先是調降營業稅和遺産稅留住了富人,帶動了資金回流,創造了股市與房市的榮景;然後貧富差距加大,薪水不漲房價狂飆,即使經濟數字亮眼老百姓也“無感”。本週,臺灣公佈稅制改革方案,對大企業主、金融業、股票投資人等年收入千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上的富人加稅。主管官員用“取之少數、用之多數”、“社會回饋稅”等詞句解釋此方案,顯示以稅收實現公平正義的用意。對此,有人認為富人多繳稅天經地義,也有企業主抱怨政府缺錢就“揀軟的吃”,還有人做選舉買票的“陰謀論”聯想……看來,關於新稅制還得吵上一段時間。

  有加有減

  臺灣財政部門首長張盛和強調加稅不是和誰有仇,而是要“以富濟貧”,此方案若實行,新增稅收的800億元中,將用120億元為工薪階層和殘障者減稅,會有700萬人受益,因此這個方案的目的是讓多數人受惠。新增的稅收也可用來支援各項福利政策的持續實行。

  對於“富人稅”,身為富人的臺基電董事長張忠謀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表態支援。按照新方案,富人每100萬元要多繳5萬元稅,那張忠謀今年光是股利所得就高達3.8億元,他要多繳1900萬元的稅。但張忠謀早前就表示過:“希望高所得者增稅、降窮人的稅”。張忠謀近日又通過臺積電發言人表示,臺灣稅制有許多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漏洞,很多有錢人通過很多途徑避稅,但工薪階層一毛錢也不能少繳,導致所繳的稅金與所得不成比例,應該建立公平正義的稅制環境,這樣才能消除貧富懸殊。

  郭臺銘表示“繳稅是君子”,他兩年前就提出過“富人稅”構想,他説的“富人”指財富排名前300名者,按所得高低比例徵稅,稅種為“分配正義稅”,但有“落日條款”,如經濟好轉就停徵。

  市場觀望

  據臺灣主管部門透露,臺灣每年的財政缺口接近3000億元,徵收“富人稅”自然對脫此困境有所助益,也因此有企業主大罵政府沒錢了就“揀軟的吃”,是在逼資本出走。也有人擔心外資企業相對來説稅收較低,會有企業主申請外國國籍,新稅制的後果是人財兩空。

  臺灣輿論分析,目前的財政缺口這麼大是10多年來降稅所致,但降稅對促進投資沒達成預想的效果,反而增加了社會所得的不公平,此時推出新稅制意味管理部門對減稅政策的失望。 也意味著當局認識到中小企業才是臺灣的根,600多萬工薪階層是帶動消費的動力。

  當經濟不景、財政缺口變大時,向富人開刀是常規做法。目前,臺灣大多數人對新稅制仍在觀望之中,但普遍認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稅是多收了,市場一定會受到影響。也有工商業者表示,加稅可以,用在哪要向大眾説清楚,要讓稅收發揮最大的效益,上市公司辦理現金增資都要説明資金用途。如果當局加稅是用來建設,那當然可以;但如果亂花錢,亂編預算,錢入庫了卻沒有經濟價值,這樣的稅便繳得心有不甘。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