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兩岸企業攜手 共創世界品牌

2011年08月15日 09: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4日針對兩岸品牌企業發展問題發表社論。社論指出,西方品牌早已深入東方市場,但東方品牌卻還很不容易打進西方市場,因此品牌的價值遠遠落後。要形成力道夠強勁的品牌,源頭是高超的創意,兩岸企業攜手合作是有效的策略,以臺灣企業的技術與創意,與大陸遼闊的市場緊密整合、共謀發展。同時,品牌不只是企業經營的議題,也同時是個文化的議題,值得兩岸華人更多的投入。

  社論摘編如下:

  近來,國際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行銷研究組織BrandZ、知名廣告集團WPP的子公司Millard Brown等機構,陸續公佈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前500大或前100大品牌。儘管評鑒機構的標準不同,個別公司的排名或有差異,但這些評鑒的共通點是,美國企業品牌總是佔了前10大里頭的8大、甚至9大,而能夠擠進前10強的亞洲企業則相當罕見。這説明在全球化的時代裏,西方品牌、尤其是美國品牌早已深入東方市場,但東方品牌卻還很不容易打進西方市場,也因此品牌的價值遠遠落後。  

  但這些西方、美國品牌之所以能屹立於世,這些年來卻與華人市場消費力的崛起有很大關係,華人市場甚至是決定國際品牌“江湖地位”的關鍵因素。例如根據BrandZ的排名,品牌價值曾連續4年奪冠的Google,2011年被蘋果超越、降為第2,主要理由之一就是Google曾退出中國市場,導致營收減少、市值縮水、品牌價值降低。  

  亞洲市場成長茁壯,全球企業不能忽視的所謂“亞半球時代”也已來臨,但包括華人在內,卻始終難以培養出成氣候、具國際影響力的超級品牌;難道兩岸企業始終就只能在全球品牌的競技中,旁觀歐美品牌排名大風吹、 做“路人甲、路人乙”這種角色嗎?  

  品牌價值領先的國際企業所創造的利潤,遠遠超過只能賺微利、納利(利潤如奈米一般,形容利潤極薄)的辛苦代工業者。這種沉重的心情,正如同日前在臺灣《旺報》第二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的子論壇“大合作.兩岸聯手打造華人品牌”中,清華大學臺研所所長劉震濤借臺灣裕隆集團打拼60年的經驗所説的:“沒有自己的品牌,就只有別人的輝煌。”製造起家的臺商對此自然感受深刻;而亟欲從“工廠”走向“市場”的大陸,也正在努力擺脫製造經濟,提升為加值型的創意經濟,能否創造出自己的品牌,正是經濟體質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  

  然而,想要擁有自創品牌,需要的是極大的決心與意志力。投入自創品牌30年的宏基創辦人施振榮在這次的“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中,就以自己的經驗指出了品牌夢想的現實面。他認為,要創造一個世界級的華人品牌,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準備。其中,技術上的準備約需20年,而要讓品牌行銷全球,則至少需要30年到50年的時間。施振榮也強調,創立品牌不一定是花大錢才能辦得到的事,而是需要多動腦筋。所謂的多動腦筋指的是創新,無論是産品創新、服務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都有機會創造高價值品牌。  

  要形成力道夠強勁的品牌,源頭是高超的創意,但也不能沒有足夠的市場能量做為支撐。若想要突破技術先進、創意豐沛的歐美大品牌所形成的高價值品牌門檻,兩岸企業攜手合作是有效的策略,也就是以臺灣企業的技術與創意,與大陸遼闊的市場緊密整合、共謀發展。例如大陸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就在論壇中指出,儘管汽車産業經過了10年的發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礎,不過,在電池、電機、電子控制系統等方面,畢竟與世界的先進技術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而這些部分正好是臺灣的優勢,在臺灣擁有技術與人才,大陸擁有市場與資金的條件下,某些産業確實存在著兩岸合作共贏的機會。  

  此外,法藍瓷(臺灣瓷器品牌)總裁陳立恒則在論壇中以法藍瓷與景德鎮的合作為例指出,兩岸合作要有共同願景,雙品牌的結合要能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讓雙方都能發揮所長,也都有益處,才能促成長遠的合作關係。  

  觀察在全球排行榜上居領先地位的高價值品牌,除了賺取高額的利潤外,更深一點看,這些品牌其實也同時決定著世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因此,品牌不只是企業經營的議題,也同時是個文化的議題,值得兩岸華人更多的投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