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重視島內農業 打開農村與土地新視野

2011年07月14日 08: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針對島內農業與土地規劃的問題,發表社論指出,臺灣農村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近年來臺灣出現的土地政策以及地方産業政策對農業的衝擊不得不正視。當糧食安全、食品衛生、環境保護與健康保健成為當代重要的議題之際,確實有需要重新打開對於農業與土地更為豐富的理解與視野。

  社論摘編如下:

  去年的7月17日,農運團體與來自大埔、相思寮、灣寶、二重埔、璞玉、土城等面臨土地徵收的農民,一起夜宿凱道,要求“圈地立即停止”,並且象徵性地在凱道上種滿了“凱稻”。一年之後,農民預計在這個週末“重返凱道”,持續地向當局發出農村的聲音。

  臺灣農村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土地徵收的爭議,終於又拉高了對於農業與農村問題的關切。土地徵收的爭議,不僅僅是行政程式的瑕疵,同時凸顯的是城鄉規劃民主參與的問題,以及長久以來我們如何對待農業與土地的方式。

  經濟成長儼然是每個地方政府念茲在茲的施政目標,土地政策以及地方産業政策在經濟成長的大旗之下,淪為附庸或者迷失方向的領域。土地不被視為小區文化、生活品質與地方認同維繫的所在,在經濟政策的附庸思維底下,淪為不斷翻售的商品,以及地方政府提高財政收入的金雞母。而地方的産業政策也因此失去了動能與想像力,一窩蜂的工業園區、科學園區與浮濫的都市計劃,不斷地讓地方變賣家産,農村也從此不再農村。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民眾對於在地生活的願景被壓縮,地方認同與農村價值的信念被瓦解,更嚴重的是,小區居民的反對聲音也往往因而淹沒在“繁榮地方”的殷殷期盼中。地方政府在過時的“土地徵收法”的護駕之下,以“區段徵收”之名,即使沒有透過適當的地方説明與協商,在毫無共識的情形下,也可以強渡關山,一意孤行。

  在缺乏適當的民主參與和協商管道之際,農民積極尋求自力救濟,透過相互的集結與串連,引起社運圈廣大的迴響與支援,農民要為自己的家園以及農村的價值發聲。

  曾幾何時,農村成了殘破、落後的象徵,農民的自信再三地被剝奪。在“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發展思維下,我們事實上在一步步地遺棄農業、放棄農村。不僅僅從土地上將年輕的勞動力從根拔起,丟進無情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中,農業在經濟成長的迷思中也淪為聊備一格的經濟範疇。

  當糧食安全、食品衛生、環境保護與健康保健成為當代重要的議題之際,我們確實有需要重新打開對於農業與土地更為豐富的理解與視野。農業與土地的價值不該只是經濟成長報表當中的産值數字,當代社會經濟生活的目標更不只是盲目地追逐狹隘的生産毛額的提升。

  凱道上的農民,透過行動告訴我們,農業與土地的價值不僅如此,這是一個關於吃什麼、怎麼吃、如何生活、追求什麼的生命哲學與社會價值命題。當我們把焦點置於飲食、健康與環境與農業之間的密切關係之後便會很容易發現,農業不是附庸、農村也不再是落後的象徵,它是一個社會的根,也是一個亟欲邁向進步文明的社會,最基本而關鍵的課題。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