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臺灣農民投資大陸非罪惡 背叛臺灣從何説起

2010年03月18日 09:27: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8日社評,以臺灣農民到大陸投資並不會造成臺灣農業的空洞化為例,指出:臺灣朝野對於兩岸關係的討論始終找不到交集,原因之一就在於民進黨經常使用過度簡化的觀念誤導民眾。

  全文摘錄如下:

  社會現象往往相當複雜,如果用過於簡化的觀念來討論,往往會産生扭曲的效果,兩岸關係亦然。這十幾年來,臺灣朝野對於兩岸關係的討論,始終找不到交集,原因之一,就在於民進黨經常使用過度簡化的觀念,不僅誤導民眾,也使得有意義的對話變得十分困難。就以兩岸經貿關係來説,在親綠媒體及學者簡化觀念的宣揚之下,到大陸投資幾乎等於背叛臺灣,兩岸貿易增加也等於臺灣依賴大陸。此一現象如果不能扭轉,我們只能悲觀地認為,朝野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日前某媒體為了扭曲真相,不僅炒冷飯,而且再度使用簡化的錯誤觀念,實已到了令人難以容忍的地步。該報道指出,“中國江蘇省的淮安淮陰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還題寫匾牌,學者、民代認為,江丙坤身為海基會董事長,代表臺灣當局,卻幫中國背書,鼓吹農企西進,讓臺灣農民情何以堪?”該報還引用了民代潘孟安以及學者吳明敏的話來左證。潘孟安説:“臺灣農業産值雖低,但有兩百萬就業人口,是社會穩定的力量,但馬當局不僅以政策支援高科技業出走,連農業也鼓勵西進,中國打通臺灣的任督二脈,臺灣很快就會變成中國的囊中物。”中興大學名譽教授吳明敏則指出:“臺灣農民創業園將臺灣的技術、資金、人才掏空,讓臺灣的農業空洞化。江丙坤在題字寫匾時,應多為臺灣農民想一想。”

  這兩個人的説法,就是簡化而且錯誤的觀念。首先,農業也是産業,農民到大陸或者其他地方投資,考慮的是其在當地的競爭力、獲利的大小與機會、以及風險的高低,當局根本不應干涉。俗話説,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正是如此。其次,臺灣農業産值非常的低,如果還有太多的就業人口,那代表這個産業的效率很低,轉型或者到外地投資,反而是臺灣農民的另一個選項與機會。

  再者,臺灣農民到大陸投資並不會造成臺灣農業的空洞化。任何懂得經濟學ABC的人都不應該有這種觀念。臺灣農業的困境,市場規模太小是主要原因之一,農民的收入只佔非農民收入的七成。因此,要解決臺灣農民的困境,必須從幾方面著手:(一)擴大農産品的外銷市場;(二)發展精緻農業;(三)鼓勵農民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投資。消費者重視農産品的新鮮度,而農産品對於成本非常敏感,因此從甲地銷往乙地,除非價格十分昂貴,否則往往不敷運輸成本。因此,如果到消費地去投資生産,除非投資的成本遠高於運輸的成本,應該是一項正確的選擇。

  簡言之,臺灣農民為什麼不到日本去投資農業?因為投資成本過高。農民為什麼要到大陸投資農業?因為大陸的土地以及勞力較便宜,市場更大,而且可省掉運輸成本,反而可以為臺灣農業及農民開創另一個春天。

  最後,臺灣農民到大陸投資,雖然帶去了資金,但臺灣農民也了解,關鍵技術是其競爭力的關鍵,豈會輕易讓大陸人取得。民進黨及親綠媒體到底是真心關心農民,抑或者只是關心其政治利益,由此可見一斑。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