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必須為臺灣的“世代仇恨”負責

2017年04月25日 09: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5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必須為世代正義變成世代仇恨負責,文章摘錄如下:

  民進黨再執政後,諸多冠以“正義”之名的改革紛紛出籠,既有“轉型正義”,又有“世代正義”。然而,無論是什麼頭銜的正義,都在逐漸變質;其中,世代之間的鴻溝加深,“世代正義”變成“世代仇恨”最令人擔心。在民進黨撕裂族群之後,世代仇恨是否會成為臺灣社會難以弭平的傷口?

  所謂世代正義,是從“永續發展”的概念衍生而來,橫跨環保、經濟、教育等領域,強調資源的公平分配。近20年來,臺灣伴隨經濟發展而生的財富分配不均、城鄉差距擴大、環保與經濟發展衝突等問題層出不窮,“世代正義”則成為最近的流行名詞。

  蔡當局端出的第一道世代正義大菜,就是年金改革。軍公教的退撫制度確加重了臺當局財政負擔,對照新世代普遍領取低薪,似乎也顯得突兀。但退撫制度的設計有其歷史因素,當局財政難以負擔或全球化導致分配不公,不應視為上一世代刻意剝奪下一代的“不正義”,更非軍公教的原罪。遺憾的是,在年金改革過程中,蔡當局高舉“建立公平正義的年金制度”大旗,揮刀大砍年金,不啻將領取退撫金的軍公教都打成“不義世代”了。

  蔡英文日前針對“立法院”外的抗爭談話,仍延續“世代衝突”基調,強調改革是為了年輕的軍公教人員,抗爭者則被形容為“抗拒改革”及“蓄意製造衝突”。與此同時,問題更嚴重的勞保年金,卻不見蔡當局有何著墨。很顯然,基於政治算計,唯有退休軍公教被當成“世代正義”必欲討伐的箭靶。

  除了軍公教年金改革,“世代正義”也吹向世代之間的經濟階級。所得分配不均之起因,主要是近年臺灣經濟發展遲緩、薪資凍漲,加上全球新興科技産業席捲,島內傳統服務業競爭力相對不足所致。但在這股變形的“世代正義”風暴下,經歷過不同發展階段、卻同在此地生活的人,卻被硬生生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全聯董事長徐重仁一句“年輕人愛花錢”,雖係不同世代的刻板印象,但引發其他年齡族群的全面開戰,讓人驚懼。其後甚至出現一種説法,説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的人,是“笨蛋也能幸福的年代”。如此,其實是輕忽上個世代所曾經歷過的困頓,並否定前人有過的智慧和努力。這樣的反擊詞令,比起徐重仁的話何止冷酷千百倍?

  民進黨的“世代正義觀”影響所及,也擴展到了歷史觀、價值觀。由於對國民黨統治的全面否定,“去中”、“去蔣”成了新世代的流行詞彙。衍生而來的,就是對“上個世代”習見的歷史觀、價值觀的全面否定。如此一來,社會衝突就很難避免。各地的蔣中正銅像被毀,異議者也以毀壞八田與一的銅像作為報復,然後又導致其他的銅像遭殃。這場“銅像大戰”看似剛剛開打,但仇恨的因子早已種下。原因是,民進黨建立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基本上是排他的、威權的、不容質疑的;誰不服膺,就是“反正義”。在這種情勢下,社會衝突只怕難以避免,臺灣即無寧日,無怪乎有日本記者警示:“臺灣恐將自我解體。”

  不難想像,政治人物推動世代正義,自屬合理的盤算。一來永續發展確實是現代政府必須考量的議題,二來年輕族群多為經濟上的弱勢,三來年輕族群代表著“選票”及未來“政治權力”的保證。但是,在疾呼“世代正義”之時,有必要以否定和糟蹋其他世代、不同族群的價值觀為代價嗎?

  當政者必須認清,如果“世代正義”的口號正確,這表示沒有一個世代應該被犧牲、被醜化、被蔑視,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和歷史經驗都該受到同樣的尊重。若連這點基本的認識都沒有,那麼世代正義其實只是“世代歧視”的修辭罷了!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