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當局的新南向政策解決不了陸生減少問題

2017年04月24日 07: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發表社評指出,陸生配額最近大幅減少,島內各大專院校只能配合臺當局新南向政策,爭取東南亞學生來臺就學;這種方式看似可行,其實跟臺當局因應陸客減少的思路完全一樣,註定不會成功。

  社評摘錄如下:

  臺灣“教育部”自開放大學招收陸生,2016年在臺攻讀學位陸生己九千多人,連同短期研修生,陸生將近四萬兩千人,佔臺灣境外學生總數超過三分之一,在所有島外留學生中人數最多。

  一般而言,來臺就讀的陸生多半集中在私立大學,以2015年為例,輔仁大學522人最多,依次為銘傳的519人、淡江497人、逢甲420人、文化417人,公立大學只有臺大排在第6位,共380人,佔比例其實不算太大。

  不過,由於少子化的影響,目前臺灣各大學院校普遍面臨招生不足的危機,近五年招生缺額都高達四五萬個。學生減少,學校就要減班、減課,因此陸生對私立院校就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自從今年3月初爆發世新等近半數大學和陸方高校簽訂“承諾書”或“聲明書”,承諾陸生課程活動不涉政治而引發爭議,在臺當局的壓力下,許多學校不得改弦更張,當然也就擔心會影響招收陸生。

  果不其然,日前就傳出,大學校院招收陸生聯招會已接獲陸方通知,今年陸生配額將從二千人減為一千人,乍看之下,分攤到各個學校,影響也許有限,但配額一下減少一半,當然是值得注意的警訊。對於原本就學生源不足,註冊率低的學校,無異雪上加霜,很可能會被迫加速退場;至於較有規模的私校,同樣也有壓力。事實上,2016學年大學註冊率低於六成以下的學校就多達17所,估計6年內大學院校會比現在減少20到40所,如果陸生持續減少,僑外籍學生又不能大量加入,後果還會更嚴重。

  臺當局面對這樣的狀況,理當深入檢討原因,對症下藥,但民進黨當局卻諱疾忌醫,始終不調整其兩岸政策,大學院校也只好硬著頭皮,配合新南向政策,積極到東南亞招生。

  根據統計,目前從數據上看,似乎向東南亞發展不失為一條路。但深入探討,許多學校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主要是因應倒閉危機,所以降格以求,只要學生就收,根本談不上什麼優質學生,教學品質與學生素質既差,學生畢業後就學情況,自然也不會太理想,再加民進黨當局並沒有周延的配套措施,招收東南亞國家學生來臺就學,自然會有局限。

  影響外國學生選擇就讀地區的三大因素為:教學語言、學費與生活費、留學國移民政策等。臺灣在前兩項並沒有太大優勢,第三項部分,對於僑外生的“評點配額制”,雖然暫時擱置,但僑外生留臺低薪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更何況如果沒有獎學金或工讀機會,東南亞學生恐怕連在臺生活都有問題,誘因自然不大。

  顯然,爭取東南亞學生效果有限,並解決不了陸生減少的問題,但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我們除了搖頭嘆息,又能如何?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