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韓並轡一帶一路 臺灣知道問題嚴重嗎?

2016年01月08日 09:5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8日發表評論説,中韓FTA自去年12月20日生效啟動,給亞洲經濟社會發出的最重要訊息;淺層的是,中韓深化了互免關稅、産業合作、內需市場共構的兩強經濟融合;深層看,是對中日韓三方FTA整合所將形成的東北亞經濟圈,以及亞太經濟大整合的RCEP談判程式的莫大加速器,即將影響整個亞洲社會。

  對臺灣而言,當中韓FTA正式開步走,加上去年10月中韓簽署有關“一帶一路”及“歐亞倡議”展開闔作系列文件,可説是結合習近平“中國夢”與樸槿惠“漢江夢”,共同推動一帶一路計劃向北向西挺進歐亞大陸板塊經濟,中國有了超臺趕日的韓國輔翼前行時,還需要臺灣協力插手麼?

  中韓FTA啟動後,樸槿惠已奮起追趕著要爭搶基礎設施和海外建設方面,今年起積極展開與中國大陸進行合作,推動設立“東北亞銀行”,一方面紓解朝鮮韓國關係,振興東北經濟和開發北韓經濟;另一方面,則配合推進習近平海陸“絲綢之路”沿線的投資貿易發展。

  原本習近平的“一帶一路”願景,就包含韓國在內,當中韓FTA啟動及《備忘錄》完簽後,兩國自然可以正式依從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落實于挖掘“一帶一路”計劃的兩國發展潛力共同契合點。

  在路絲與海絲兩線,同步推進政策溝通、基礎設施聯通、投資貿易暢通、資金相互融通、人員加強交流等領域之合作,將中國西進政策與樸槿惠新北方政策涵蓋範圍所及的廣大地區國家,都列入協力開發,深化共同建設,及促進經濟市場合作架構,以遠東經濟力量促進歐亞大板塊地區的升級繁榮,中韓可以共用這一龐大的外需市場機會。

  對於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劃及亞投行所可能帶動的新機遇與新經濟救贖,臺灣多數社會及主政當局,並非沒有願景與宏偉企圖,但卻長期受困于對少數激烈“仇中反中”抗爭的忍讓或懼怕,不但阻斷了“進場門票”的兩岸服貿貨貿協議,以及所有兩岸民間産企業層次的經濟合作策略與方案作法,也根本拖延更耽誤了可以優先及早參與分享一帶一路計劃及亞投行、絲路基金機制的所有“讓利”機會。

  很顯然的,10年前,因為李扁“自閉政策”,使韓國産業經濟發展輕易淩駕於臺灣;10年後,卻因為極化了“仇中反中”情緒與政策抉擇作為,而全面推遲了臺灣可以好好“打出去”,可以好好爭取及早“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大趨勢之一切可能機會。今天,臺灣不但要苦嘗插不上手參加一帶一路計劃及亞投行機會的落寞,更可能要苦嘗被整個區域經濟及全球市場“根本邊緣化”惡果。

  最令人悲哀的莫過於,即將競爭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三位候選人,竟無一人有此眼界與格局,看得到問題的嚴肅性,提得出像樣的政見,來面對與引領出路解方。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