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藍綠陣營中的兩股詭異沉默

2015年12月24日 08:4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4日社論指出,選戰的喧囂讓人受不了,但如果選戰過度靜寂,也是詭異得讓人難受。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藍綠陣營都出現了奇特的沉默螺旋:綠營那些平日口舌便給兇狠好鬥之士,乃至動見觀瞻的派系大老,一年來近乎銷聲匿跡,仿佛都入山修行去了;至於藍營內的各路黨政名士大老,在坐享多年權力名位之後,面對執政黨江山崩危的情勢,仿佛與己無關,甚至懶得出來扶一把,冰冷的態度讓人不解。

  先談綠營內部的沉默。蔡英文當前形勢大好,民調遙遙領先,眼看執政大權如探囊取物;在這種情況下,各路派系及大老們如果在一旁多言,反而可能平添變數,為選情減分。因此,“閒雜人等”暫且回避,等待蔡英文政權穩穩到手,屆時有話再説不遲;從選戰策略看,這是完全正確的招數。

  然而,這樣的沉默不免讓人感到詭異和好奇。其原因有三:第一,那些平日發言辛辣、心機百轉的綠營人士,居然能夠放下身段自封其口,是顯示他們全然甘心臣服於蔡英文的領導嗎?或者未來執政的權位分配已分別打點完畢?第二,從選戰隊伍看,蔡英文已經另行建立了她自己的人馬,這是否意味傳統民進黨的派系勢力,將被大舉排除在蔡英文的執政核心圈外?第三,目前綠營內部的一片靜默,塑造了一種表面祥和、誠服的假像;而一旦政權得手,或在某些議題的決策上稍有分歧,會不會又出現“闔各言爾志”的紛亂景象?如果會,那麼今天的沉默豈不是對選民的欺罔?

  再談藍營內部的沉寂。國民黨在“總統”和“立委”提名過程中一波三折,因自亂陣腳而大失人心。更嚴重的,是國民黨內的離心離德,重臣大老滿座皆是,但論及整合、協調,卻無人願意穿梭出力;論及率軍執掌兵符,更是個個避之唯恐不及,最後才由胡志強扛下。這些大老在國民黨享盡了榮華,如今面對殘破的江山,且別説要道歉,難道連只言片語的辯白都説不出口?

  更令人扼腕的是,在這些觀望的藍軍之中,竟有一些人馬,是在覬覦下任國民黨黨主席的職位且預為佈局,等待下月朱立倫敗選之後,立刻進場搶位。這樣的心機,簡直令人不可思議。試想,目前國民黨正在對外作生死存亡的殊死戰,這些人不思積極出力輔選,卻等著賺藍軍敗選後的殘羹剩飯,這是多麼自私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人認為,如果朱立倫輸得愈徹底,自己明年奪得國民黨主席職位的機會反而愈大;也因此,除了無意出力助選,甚至不斷冷言冷語相譏。這種以孱弱自己政黨來咀嚼個人機會的人,如果職位真落到他們手中,國民黨還有重生的希望嗎?

  國民黨目前的分崩離析,主要的癥結,就在國民黨黨內為自己利益盤算的人太多,為黨的利益盤算的人太少;想要別人為自己出力的人多,而想要幫別人出力的人少。其結果,自然是一盤散沙。事實上,即使今天藍軍的選情如此惡劣,如果國民黨黨內能做一兩件讓人民感動的事,或者有人捐棄成見表現出一些熱血和義氣,也都有助於拉抬低迷的聲勢,喚回一些選民的心;遺憾的是,除了胡志強出面承擔之外,我們至今只看到爭相走避的大老,看不到積極奉獻的志士。

  比較藍綠兩黨內部的詭譎沉默,兩者都是為了權力與自保。不同的是,民進黨內的靜寂,至少具有“大局”的思考,目的在幫助蔡英文奪得執政權;而國民黨內的冷漠,則大半出於自私,該攻的不攻,該守的不守,忍見藍營崩裂。再進一步分析,這種“雙沉默”現象,反映了朝野兩黨進行中的質變。在民進黨而言,當“英派”引進不同的力量進入其團隊核心,將使綠營內部傳統派系勢力受到壓抑、甚至稀釋;這可以促使民進黨作更大的轉型,但如果傳統派系不服而反撲,蔡英文未來的改革企圖或執政計畫就會受挫。在國民黨而言,繼去年底地方選舉的重挫之後,如果這次大選不能稍稍止血,勢必會有另一波令人憂心的崩裂。更大的問題在,如果國民黨無法厘清自己的敗因和未來走向,卻在灰心喪志之際任由國民黨的領導權落到某些野心人士或偏激者的手中;如此一來,藍軍要東山再起,恐怕就更無望。

  對於厭憎喧囂的選民而言,今年藍綠兩股超乎尋常的沉默,其實也是個對比式的提醒:詭異的安靜,有時候比喧鬧更可怕;而政黨的善於偽裝,則是對民主的詐騙。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