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夢落空 心已冷 臺灣選情“曬”不熱

2015年12月24日 08:0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12月22日臺北最高溫30℃,過了一個夏天裏的冬至。天氣坐上了過山車,由上周的入冬最低溫飛速上升,但選情依舊清冷。上周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到圓山飯店與國民黨高層餐敘時,有記者高聲問“冷不冷”,馬英九老實作答“冷”。記者們臉上都是神秘微笑,因為問的不是天氣是選情。

  投票日倒數只剩20多天,參選人辯論會還沒開,街頭的選舉廣告牌、旗幟零零落落,各競選總部工作人員多於訪客,街上少有廣告車往來穿梭,餐廳裏也沒人談論選舉。問一位熟識的選民:“你準備投給誰?”他反問記者:“和選的是誰?我不喜歡他,他的對手是誰我就投給誰。”連候選人的名字都懶得問了,真是冷透了!

  票未投 心難定

  領導人選舉是最吸睛的選舉大戲,但2016年的領導人參選人支援度差距很大,雖然民調只有參考作用,但幾個月來的民調均是大比分拉開,令臺灣社會有一種選舉已經結束的氣氛。民調在前的支援者認為反正贏了,不差我這一票;民調落後的支援者也認為反正輸了,不差我這一票。選舉失去了懸念也就沒有了關注度。

  雖然選情並非“自然冷”,可以炒熱。作為主角的參選人,按常理喜歡大操大辦、大鑼大鼓、名聲在外,贏也贏得風光,輸也輸得體面。但臺北一位同行説:“為什麼要炒熱?對領先者來説,炒太熱搞不好刺激中間選民和對手的支援者,做多錯多,反而壞事,選情冷對領先者不是壞事。”

  所以,任何“熱”的議題都拖冷,比如辯論,比如參選人“炒地皮”疑雲,都以“合法交易”、“下一題”冷冷帶過。沒有話題,如何不冷場?有社會團體舉行記者會指出,臺灣那麼多議題,食安、長照(老人長期照顧)、稅收、能源,至今不見候選人面對面討論,對於臺灣經濟增長“保一”的困境,也還沒見到完整的對策。而那些模糊的願景、原則的表態,選民早聽夠了。《聯合報》發表短評指出,蔡英文的閃躲令人擔憂,最近她常用“下一題”來回避問題,但所有的“下一題”,若她當選,都會變成“這一題”。

  有政治評論員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當下民調落後的參選人當然希望選情熱,選民有熱情投票對國民黨是好事。他説,國民黨再不濟,基本盤也有四成,但現在民調顯示國民黨參選人的支援度只有二至三成,所謂基本盤,就是意識形態不可能認同民進黨,如果對國民黨失望,乾脆不投。但選舉以來國民黨一直被民進黨挑起的“軍宅案”壓著打,針對的就是國民黨的基本盤,國民黨沒拿出有效的應對招數。現在就看國民黨能否在衝刺階段激發基本盤的熱情,讓他們明年1月16日走出家門投票。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