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天母地區沒落到千萬觀光客赴臺

2015年12月23日 09:4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指出,在臺北市天母地區開業19年的誠品書店,最近吹了熄燈號,引起當地居民一陣感慨。早年因國際人士聚集而享有時髦、繁華盛名的天母商圈,近年因外商、富人外移而變得沒落;誠品分店的歇業,則是又一記心理重擊。多愁善感的人,則聯想到近年臺灣經濟的不振,而覺得不勝唏噓。

  事實上,區域的興衰常隨著時空環境異動而變遷不居,新的商圈興起會導致舊的商圈沒落,包括房價過高、人口外移、交通不便,都是影響天母商圈榮枯的因素。但相對而言,沒落社區透過形象重塑、創意設計、或不同經營開發理念的引進,也能帶動區域的再生和轉型,北部山城九份即是一例。再如前兩年宣告破産的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發放5萬張特別簽證吸引移民前往當地工作及生活,非但有不少高收入移民前往,其低房價也吸引了成群紐約蘇活區的藝術家結伴前往。這些,都將逐漸改變底特律沒落工業城的樣貌。

  天母沒落的關鍵點,是在2007年。當時陳水扁當局採取閉關自守的兩岸政策,讓臺灣作為外資經略大陸及東亞的營運中心計劃難以實現。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形勢崛起,在臺美僑和歐僑商會幾度向臺當局建言不成後,定居天母的外僑、臺商、企業經理人遂大量出走,寫下天母光環褪色的轉捩點。從這個觀點看,天母的興衰,確與臺灣整體經濟的變化有著約略相同的軌跡。

  若進一步觀察,大潮流之中也有例外,今年觀光客赴臺突破千萬人次,即是一個值得咀嚼的例子。一千萬人次的觀光,較陳水扁時代的300多萬人次,多出將近兩倍,這是以臺灣的觀光資源和條件難以想像的事。如此大幅的成長,主要得力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使得赴臺陸客急遽增加,而島內觀光旅遊資源的開拓,又進而吸引了旅客前來。

  人們若不健忘,應記得陳水扁當局以“愛臺”政策掩飾其“鎖國”,在全臺大肆興建機場,甚至藉由改名,來遮掩桃園機場的蕭條冷清。不過短短幾年,情勢完全改觀,許多島內機場因載客量不足淪為蚊子館,桃園機場則因過於繁忙而出現塞機現象,一些軟硬體設施皆有供不應求的問題,亟待改善。

  天母的沒落,是由於外商和臺資因大陸的磁吸效應而“出走”;但赴臺觀光客突破千萬,卻是境外旅客因臺灣的文化、觀光魅力而“走進來”。這一齣一進之間,不僅是臺灣對經濟環境變動的調整和適應,也是發掘及測試自身潛在能力的過程。儘管有民眾抱怨,外來觀光客過多,某些程度影響到臺灣居民島內旅遊的樂趣;但這些變動,原本就是一個社會必須隨時面對並設法解決的問題。事實上,一年千萬人次的觀光客,為臺灣帶來470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産值,其中有相當比例滋養了龐大的夜市攤商家庭,它的滲透率不應被低估,它産生的庶民友善交流,效果則更持久。一般民眾厭憎製造業帶來噪音和污染,如果連無煙囪、無污染的觀光産業也動輒嫌惡,試問:臺灣要靠什麼來維持經濟活力?

  不可諱言,臺灣近20年來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拉扯,已經嚴重扭曲了島內的經濟發展。更有甚者,由於“四小龍”時代的輝煌記憶過於強大,使人們遲遲不願正視臺灣經濟日漸失去光芒的現實,更拒絕承認中國大陸的崛起。如此一直蹉跎下來,直到我們發覺強弱形勢互易,已時不我予。

  這種情況,就像天母已經沒落多年,商店空置率高達兩成多,但許多物業持有者仍不願降低租金;愈是不願面對真相,商圈的轉型就愈不容易開展。臺灣的股市也是如此,一方面由於缺乏與國際接軌的雄心,一方面又一天到晚要防著陸資沾染臺灣企業,並提防臺灣資金出走;長期下來,這種偏安自保心態不僅阻礙了臺股規模的壯大,更造成上市公司本益比偏低,反而更易淪為外資覬覦並購的目標。

  天母的沒落,不是一日造成的;臺灣經濟的式微,輿論界十幾年來一再提醒,但主政者的調整步伐何其緩慢。在這種情況下,觀光能創下千萬人次的紀錄,當然是值得慶倖的突破;遺憾的是,有些人連這點進展也視若無睹,甚至必欲阻止。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