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偏見風氣日盛 臺灣不再海納百川

2015年12月18日 08: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7日社論説,曾經自豪臺灣在某種程度上已做到不排斥外來人、不歧視弱勢族群的境地。但近年隨著網路文化逐漸侵入主流世界,人們漸漸變得直覺化與民粹化,多元與包容似乎不再是社會共識。

  最近一個擁有25萬粉絲的臉譜社團,貼出一張疑似學校考卷的照片,考題要求舉出“5種對臺灣生態造成危害的外來入侵種”,照片中答題者竟然將“大陸客”與“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4種動植物並列,獲得許多按讚鼓勵。今年5月間新竹尖石鄉一中學女生遭性侵殺害,多家媒體不約而同強調兇嫌的原住民背景,甚至標示族群與出生地,社會卻習以為常,並未出現檢討聲浪,在在顯露臺灣社會偏見與歧視風氣日盛。

  甫于日前結束的法國地區議會大選,儘管極右派的“國民陣線”在首輪投票中處於領先地位,第二輪投票中卻全軍覆沒,許多國際媒體都以“意外”形容投票結果,畢竟在IS恐怖攻擊與穆斯林難民的雙重衝擊上,法國本是最有可能右傾的,極右勢力也確實營造很大的聲浪,但法國的制度與人心終究還是做了冷靜的抉擇,沒讓排他的極右勢力主導法國的前途。

  法國恐攻效應衝擊下,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參選人川普公然主張,應暫時“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直到搞清楚問題到底有多嚴重為止。這種極端言論過去都來自極右派團體,如今卻出於一位有可能成為政黨總統候選人的政客之口。儘管最新民調顯示川普支援率衝破4成,創下前所未有的新高點,但川普的言論已遭到各方嚴厲譴責,白宮也表示他已失去成為總統的資格,顯然美國並未因恐攻威脅而失去社會理性。

  IS的恐攻威脅提供了極端言論蔓延的溫床,許多歧視、甚至排他性的主張,過往在許多成熟民主國家都佔不到1成,如今在許多地區已開始擠進主流民意,未來隨著威脅程度的提高與時間的遞延,極端排他言論不是不可能蔓延開來。這不僅是民主國家的考驗,甚至是整個人類文明的考驗。

  臺灣雖無穆斯林與恐攻威脅,也無需面對如何與伊斯蘭和平共處的課題,但臺灣社會同樣面臨排斥外來人、歧視弱勢族群激進化的問題。尤其因政治歧見而刻意歧視陸客、陸配與陸生,及對原住民習以為常的歧視實令人憂心。

  許多歐美背包客來到臺灣,經常流連忘返,不少短期交換陸生對臺灣留下很好的印象,大陸作家甚至有“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讚嘆,這種意象大體都符合事實,但另外一面,從許多不經意流露出的言論與論述中,我們經常可以識讀出排他甚至歧視的語言修辭,若干政客與媒體甚至還會隨之起舞。

  翻翻競選史冊,應當有不少人還清楚記得2008年臺灣選舉時,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一面高倡“和解共生”口號,一面在南部競選造勢之際,不斷強力釋出“查甫找嘸工,查某找嘸尪,找囝仔去黑龍江!”的耳語,在報上大幅刊登大陸人在公園隨地便溺的平面廣告,在電視上刻意切割大陸廣州80萬民工春節因雪災滯留車站的畫面,製成電視競選象徵大陸勞工將大舉入侵臺灣,這些近乎可怕的歧視語言,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主流政黨競選人士的主張,幸好當年的選民,並沒有隨著這些論述起舞,否則後果真的很難以想像。

  這般排他、甚至歧視的意識型態,雖然未成為主流論述,但是並沒有消失,而且還一直在發揮作用。過去幾年,即便兩岸關係都已經取得空前的進展,綠營的不少政客依舊在複製這種論述,如極力抵制大陸配偶的權力,使勁阻擋陸生納入健保等,這中間所涉及的已經不只是歧視問題,甚至是觸及普世價值的人權議題了,如今代表這種聲音的政黨很可能將贏得大選,預示更多歧視性的主張將會成為政策!

  我們無意危言聳聽,只想強調一點,臺灣締造出今天這樣海納百川的包容文化,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一點一滴努力打造出來,要將之全面摧毀,轉變一個自我封閉、排他歧視的社會,恐怕也困難,這真是要考驗臺灣人的智慧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