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聚焦朝文化觀光島邁進

2015年12月14日 08: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交通部”日前預告,本週內赴臺灣觀光客將突破千萬大關,臺灣目前各地機場、港口已做好迎接第一千萬名觀光客的各項準備。臺灣《新生報》14日社論指出,觀光事業是值得經營深耕的行業,我們應善加發揮,塑建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觀光之島,但也應掌握住發展方向,朝文化觀光之島邁進。

  臺灣旅遊的確大有進展,經常被知名媒體列為推薦旅遊點,《國家地理雜誌》也將臺灣選為2015年全世界最佳的前20個旅遊景點之一。在數量成長上來看,近幾年在臺灣各界共同努力下,從2008年的300多萬名觀光客,終於在今年突破一千萬人次,這是臺灣觀光史上燦爛輝煌的里程碑。

  臺灣觀光之所以能大幅成長,當然和臺當局開放大陸地區人民赴臺觀光密切相關。2008年7月4日大陸首發團抵臺,當時每日數額3000人。截至今年10月,計有1019萬餘人次來臺觀光但《天下雜誌》亦曾有報導反映大陸觀光客心聲,其中有“臺灣對咱們可是神秘之島啊!”“臺灣我不會想再來第二次,寶島?沒有想像中好玩。”“臺灣,不去終身遺憾;去了,終身抱憾。”

  可以理解的,大陸人民想來,是因為臺灣“神秘”,從未來過,想踏上來嘗鮮。可是,一旦來了,可能因為服務品質不佳,或所接觸到101大樓、日月潭等大景點實在無甚出奇,聞不到任何在地特色,回去後再也不想二度重遊。大陸人口眾多,來臺觀光潛在顧客不可限量,但遊後觀感不佳,眾口説“不好”,口耳相傳之餘,必將成為日後臺灣觀光的危機,政府和業者豈能短視或不重視,僅重量,而不重質?

  文化是最能增加觀光深度與內涵的要素,也是促使觀光客一來再來的誘因與動力。在這講究體驗行銷的年代,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套裝行程,讓觀光客深入臺灣的歷史、人文、民俗、藝術、飲食的多樣化內容之中,那很可能平白糟蹋觀光者的“初體驗”,接著以後就是望而卻步或裹足不前了。

  不只是自然風光,臺灣和臺灣人民,擁有許多好、善、美,業者和專業人才務須眼光看得遠,引發來臺觀光客去親自體驗“臺灣味”和那些令人感動的因子。此即是包裝出觀光客需要的産品,營造差異化和自己風格,創造出吸引人的優勢。臺灣觀光業領航者嚴長壽就常以歐洲旅遊為典範舉例,指出不只是自然景觀保護得宜而已,還要充分結合深厚的文化傳統及人文特色。言下之意甚明,是“人”和“文化”相融合,才是提升觀光水準,爭取客源的不二法門。

  其實,臺灣這類人和文化傳統結合的民俗型態活動可説頗為豐富。例如宜蘭頭城的搶孤、屏東東港燒王船、臺南鹽水蜂炮、臺中大甲媽繞境等均是,都有待推陳出新和調整經營方式,以完整的行銷與服務,展現出獨一無二的在地特色,藉以增潤觀光內涵。

  “文化觀光”已成為迎合來臺觀光客的需求,同時也是臺當局和業者提升臺灣觀光競爭力的重點所在。若能掌握此一踏實的發展方向,才能避免削價競爭、吃喝玩樂或追求近利的盲點,開展出一片光明新天地。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