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瀕臨缺電風險 豈可保證不漲電費?

2015年12月08日 09: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日前發表社論説:臺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日前高分貝喊話:“不漲電費的,我就不選他!”外界解讀為鄭崇華杠上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原因是蔡英文在今年9月間表示沒預期未來10年電價會大漲。以臺灣電力供需而言,今年夏天一度面臨限電邊緣,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大幅提高電力供應的條件。蔡英文的説法當然會受到企業界的挑戰。

  對現代人類而言,電力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陽光、空氣、水。猶記得1997年7月29日全臺大停電,當時正值酷暑,家家戶戶紛紛走到戶外乘涼。新竹科學園區因這次大停電損失20多億元台幣,股市開盤即告重挫。歷經此次大停電,臺灣民眾對電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回顧臺灣發展過程,在經濟起飛後電力需求大增,但囿于臺灣欠缺可用於發電的天然資源,以致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幾乎年年採取限電措施。據統計,1994年臺灣限電16次,1991年限電14次,對産業和民生都造成衝擊。

  1993年至今,臺灣已不再限電,但電力備用容量率卻從2009年的28.1%,逐年下滑到去年的14.7%,臺當局核定的備用容量率卻是15%。亦即,從去年開始,臺灣電力備用容量率已在安全線以下。今年5月7日,臺電發電機組連出狀況,尖峰備用容量率僅剩5.93%,一度亮出供電警戒紅燈。

  展望未來,根據臺電設算,在核四不商轉前提下,備用容量率還將在15%的鋼索邊緣驚險遊走,但自2021年起將降低到11.8%,之後逐年滑落,到2026年更降低到負4.6%。即使核四投入商轉,考量核一、二、三廠除役時程,2018年起也將低於15%。另據臺電推測,備用容量率低於10%,臺灣就有缺電風險;低於7.5%,缺電即已無可避免。

  臺當局過去幾年積極推動綠色電力,包括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從2008年的2900多百萬瓦成長到去年的近4100百萬瓦,平均每年成長5.65%;太陽光電發電裝置容量更從5.6百萬瓦,巨幅成長到681百萬瓦,成長約120倍。儘管如此,即使未來臺當局繼續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仍難以彌補電力缺口。

  臺當局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但受限于技術、土地等因素,再生能源至今仍有其局限性。國際能源總署估計,自2015年至2040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比重可由22%提高到至34%,再生能源以水力所佔比重最高,太陽能、風力發電合計之比重仍低於水力發電。地熱及海洋能等發電,全球則尚未出現商轉技術。在這些條件限制下,臺灣必須面對再生電力供應量無法完全彌補核電廠除役後留下電力缺口的問題。

  蔡英文于9月19日有關電價的談話為:“對小戶沒有調漲電價計劃,如果大戶沒辦法配合節電,我們會考慮有一些調整。”蔡英文説得可真輕巧,但請問:未來足以充分供電的能源計劃在哪?按照既有推算方式,供電不足而不漲價,臺當局必須多出多少負擔?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