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首投族”不甘只做“唐僧肉”

2015年12月08日 07:4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首投族”(首次擁有選舉權的島內選民)達129萬多人,其中年滿20周歲的年輕“首投族”大概有八成,佔總投票人數的5%還多,被視為影響選情的關鍵族群。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鈕則勳指出,年輕選票雖為兵家之必爭,候選人若無法以同理心來認真看待年輕族群的困境,則催票入櫃恐非易事。

  “青年對談”引發評論質疑

  由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東吳大學等共7校學生會主辦及近40所大學學生會協辦的“2016‘總統大選’青年對談”12月6日舉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陳建仁和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共同暢談青年政策,盼搶攻“首投族”選票。

  青年代表提出對青年就業高工時低薪的看法、如何解決青年居住問題等五大問題。各個候選人都趁機兜售自己的選舉政策和理念,同時大打嘴仗。比如,宋炮轟教改並未讓學習更輕鬆、臺當局不斷漲學費;陳建仁除了吹捧民進黨執政時的繁星計劃外,更批評現臺當局在大學退場機制的盲點;朱除質疑民進黨社會住宅政策外,也似有暗諷陳的論文事件。

  臺灣清華大學學生周柏吟分別評論質疑説,親民黨的青年政策仍以其2000年大選提出的政策為主軸,有走回頭路的疑慮;國民黨儘管端出住房、教育、育兒等政見,但為朱立倫“黃袍加身”的大戲卻讓國民黨難獲青年選民信任;民進黨針對議題提出許多不同例子,卻也未深入談到具體方案與政策。

  從“無感”到“有感”的背後

  鈕則勳認為,這場對談主軸應是解決年輕人關心的問題,只有提出前瞻政策,才能減緩他們對未來的焦慮感。比如針對青年就業和創業問題,陳建仁就透露説,臺灣15到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且青年失業率是全部人口失業率的3倍多。關鍵是,如何端出就業政策牛肉解決問題?

  周柏吟感嘆,三組候選人的表現都令年輕選民感到憂慮、恐懼,而舉辦座談會或辯論也改變不了問題,年輕“首投族”仍“只有在投票日那天才能掌握權力”。

  臺灣年輕人過去一直被貼上“政治冷感”的標簽。他們就業前景“黯淡”,加上看倦了種種政治亂象,所以對選舉投票也是無感居多。但“太陽花學運”激發了島內年輕人的參政熱情,這股狂潮經由反核、“九合一”選舉一直綿延到現在。

  如今四年一個輪迴,年輕人發現,政治熱情固然重要,就業、住房等現實需求也不可少。問題是,除了手中的選票,他們的處境、壓力和心聲有幾人能懂、願懂?

  表面迎合怎能收穫認同

  而年輕人手中的選票才是候選人的視覺中心點。除了“首投族“被視為影響明年選情的關鍵族群外,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認為,這些人的第一次投票,或將決定其未來政治偏好。換言之,這不僅事關某一屆的爭奪,而是攸關藍綠對未來數十年選舉基本盤的博弈。

  比如,從“九合一”選舉可以看出,國民黨在爭取“首投族”特別是年輕“首投族”方面處於劣勢。披上戰袍參選的朱立倫也在第一時間表示,國民黨積極爭取年輕人認同,透過政策主張來區隔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差異。明年的選舉中,國民黨能否爭取更多“首投族”,已成為影響選情的一大關鍵。

  鈕則勳觀察認為,從對談中可發現,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只想在聲勢上壓倒對方,未必真心想和年輕人交心。各黨爭取年輕選票的策略仍多只浮面地迎合年輕族群,未必能産生深刻共鳴。蔡英文、朱立倫會借由“3D小英”、“紙箱貓想想”、“朱朱倫小胖卡”等Q版動漫來軟化形象,宋楚瑜會以較年輕的穿著及廣告中的俏皮動作,建構“小宋”印象。候選人都經營臉譜網等社群。問題是候選人一天付出多少時間親自和年輕族群對話,了解其困境?若候選人傳統家長制心態不改,只硬學些網路用語,年輕人又豈會認同?若缺乏同理心,候選人的選舉操作能否讓年輕族群買單,恐還在未定之天。(王大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