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操弄“反中”情緒將引火上身

2015年12月07日 11: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5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在馬英九任領導人的這幾年裏,朝野對立因意識形態而更形惡化,不僅成了臺灣前進的最大阻礙,更讓國家認同陷入空前混亂。

  評論指出,對此,執政的國民黨當承擔部分責任,因為當年的馬英九先生以極高民意支援及聲望入主“總統府”,就是背負民眾對國民黨勵精圖治、不憂讒畏譏,能帶領臺灣衝破當年兩岸困局的殷切期盼。然而,臺當局瞻前顧後、百般容忍的結果,非但無法獲得綠營的認同與支援,反而遭受無止盡的攻訐及羞辱。

  不過,以民進黨為首的綠營也難逃操作“國家認同”、惡意污衊國民黨的罵名。這幾年來,所謂“親中賣臺”、“木馬屠城”等的指控,充斥臺灣政壇,連基本的理性問政邏輯都付之闕如,取而代之的是莫須有的罪名及集體指控,導致整個臺灣社會仍停留在相互謾罵、愛不愛臺的框限裏。

  馬當局于2008年上任後,即推動兩岸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等措施。當年的民進黨先以“木馬屠城”之名指控馬當局,接著看到陸客的驚人消費力後,卻批評臺當局開放不夠,現在為了選舉,又説直航是陳水扁當局打下的基礎。反覆的説詞,根本是前後矛盾、自打嘴巴,如此作法難道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的蠻橫行為嗎?

  其次,當臺灣與中國大陸于2010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時,世界驚訝兩岸的和解速度,韓國甚至以“Chinawan”來形容對東亞區域整合及安全戰略的衝擊。在兩岸打開臺灣與國際經貿體系的大門後,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相繼表達與臺灣洽談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高度意願,而馬當局也確實達到最初設下的目標,陸續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類似雙邊自貿協議。

  可是,“反中情緒”並未隨著臺灣持續打開國際經貿聯繫後而停止,反而越演越烈,甚至無限上綱到目無法紀、佔領“立法院”的違法境地,一舉摧毀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政治。民進黨為了一己之私而破壞法記得作法,與盜匪流氓何異?

  民主的政黨政治,皆以政策路線辯護為競爭目的,絕非以意識形態作為鬥爭工具。民進黨恣意妄為,反而到選舉前才宣佈將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這根本是把臺灣前途及兩岸和平穩定當兒戲!

  蔡英文日前説,兩岸關係的走向應尊重明年的民意。此話聽似有理,卻暴露出她的傲慢心態。試想,當馬英九當選“總統”時,他不就代表臺灣的最新民意嗎?民進黨又是如何“逢馬必反”、“逢中必反”的?怎麼民進黨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就是最新民意,而國民黨就是“親中賣臺”?更可笑的是,使用“親中賣臺”來抨擊馬當局的民進黨,竟然最近為自己辯解,説從未指控馬英九“親中賣臺”,簡直就是笑話!

  民進黨一再操弄部分民眾的“反中”情緒,確實收到效果。然而,兩岸問題攸關臺灣發展的各面向,牽一髮而動全身,決不只是簡單的臺海雙邊關係,更是東亞區域和平的重要環節。

  倘蔡英文真的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她有能力控制這群“臺獨”意識強烈、她口中所謂“天然獨”的群眾嗎?為了選舉,連誠實面對選民的勇氣都沒有,蔡英文怎麼還敢侈言民主及維持兩岸現狀呢?

  政黨輸贏都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為了勝選而不擇手段地欺騙選民,就是政治不道德。如果民眾不強力要求蔡英文公開説清楚其兩岸政策的話,則兩岸面臨“地動山搖”的後果,將不再只是警語、極有可能變成事實。民進黨操作反中情緒得利,卻是全體民眾承受苦果,臺灣民眾豈可輕忽面對?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