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選舉 重大議題缺席

2015年12月03日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2日社論指出,臺灣選舉剩下不到兩個月,不過攸關臺灣未來的許多重要議題,在這個重要的過程中缺席了。選舉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動員的人力、物力以及整體的社會成本實在浩大,特別是臺灣選舉,所耗費的整體社會動員能量更是顯著。換個角度説,如果我們將4年一次的大選,視作全民公投,那麼就不應該只是選人、選黨而已,而是應該針對未來臺灣的重要抉擇,由全民做出選擇。可是,即將到來的臺灣選舉迄今,實在看不出來有成熟的民主能量。

  其實,全民應該透過選舉逼著每個競逐的政黨、候選人,對於設定的關鍵政治經濟議題表態,提出方案。選民應該問的是,臺灣未來一個世代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請候選人告訴我們他的看法;應該追問的是,面對這些挑戰,您的立場、政策工具和可行方案是什麼?請候選的政黨告訴我們。

  文章説,臺灣的政黨和候選人也太好做了,每個在野的只要等待8年,然後等到每個執政黨的聲勢隨著脫口秀的指控,一步一步跌到谷底,然後就等著上臺。問題是,會罵人的不一定能理政,能夠通得過抄家滅族式的“人格”檢驗的“好人”,不一定有能力帶領臺灣走向未來的挑戰。

  這樣的現象事實上根植于儒家文化中對於“明君”的期待。吊詭的是,即便帝制已廢,威權已去,臺灣這樣的社會心理仍然普遍存在。其實,不是某個個別的“好人”上了臺,就能夠保證什麼作為,與整個社會花時間拿著顯微鏡檢驗某個候選人的“過去”,也許更關鍵的是他能夠提出什麼樣的“未來”讓選民做抉擇。

  這次臺灣地區大選似乎失去了這個難得的“公投”機會,讓選民對於重大的政治經濟議程表達意見。中國國民黨執政成績不佳,和民心脫離太遠太久,光是內部及擺不平,還沒有選即已瀰漫了失敗主義。更遑論好好提出什麼讓人驚艷的政見;民進黨好整以暇,準備4年捲土重來,即使在民調上領先,也始終未突破既有的盤面,即使陸續推出各項政見,不過在選情大好之際,盡挑些安全不犯錯的議題和方案,只求“穩穩地”重返執政。

  事實上,臺灣正面臨了許多重要的抉擇,除了人口老化、貧富不均等,其中一個攸關整體發展與分配的,是針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競爭,泛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整合談判。換句話説,這是一個與臺灣經濟全球化進程最為緊密連結的議題,然而卻在這次選舉中缺席了。

  全球經濟貿易自由化的過程,對於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取決於個別經濟體自身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的運作:有些國家在這個過程中確實獲得利益,有些則受到了莫大的傷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反而嚴重倒退。

  臺灣有民主制度,可是光是“投票”還不夠,民主的有效運作更大程度仰賴公民的“積極參與”,政治社會行動者新概念、新方案的提出,鬆動既有的政治聯盟和利益結構,才有可能築起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最有力道的社會安全網。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