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中市別再把霾害推給大陸

2015年11月13日 08: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3日社論説,入冬以來臺灣西半部最嚴重的一波“紫爆”級霧霾,在東北季風解圍下,北部地區的情況暫告緩和,但中南部尤其高屏的空氣品質依然糟糕。污染區域的民眾很無助,霧霾襲來總是漫天灰霧後方才知悉,無法提前防範,也不知如何應對。但當空氣污染漸成常態,我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將禍因都推給中國大陸,必須設法尋求自救之道。

  以往的經驗,霧霾好發期在入秋之後,因為地面風力小、氣壓場較弱,沒有較強的北方冷空氣灌入,近地面的污染物不易擴散,致會有較長時間懸浮在空中;春夏的天氣條件,則使霧霾不易生成。但目前的情況是,霧霾跨越季節發生,今年3月高雄3萬多人參賽的國際馬拉松頂著嚴重空污起跑;前幾天彰化田中馬拉松也是霧霾隨侍。其間,臺灣各地大大小小霧霾此起彼落。

  臺灣的霧霾區域正在變大、污染正在變嚴重,這是不容忽視的趨勢。全臺76個空污測站,過去多半僅少數測站測到指數升高;如今卻動輒十幾、二十個測站到“紫爆”的等級,PM2.5濃度破百是常事。這顯示,霧霾威脅正在“常態化”,其污染源頭也正在“本土化”。此刻,民眾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一股腦地把霧霾的禍源全推給大陸。近期對岸沿海省分多雨,不大可能飄散污染物過來;就算有,稀釋後飄到臺灣也不可能超過4成,那麼,在地的污染源在哪,便必須務實地把“烏賊”揪出來,才能解決問題。

  以重災區的臺中市為例,最近已被冠上“毒氣城”的惡名,市府卻還在推稱是“外來的臟空氣”所致,擺明瞭它束手無策,也無意面對問題。當事態惡化至此,市府無論如何要加強固定污染源稽查,工廠類型的固定污染源沒有腳,是跑不掉的。例如,一般公認臺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及圍繞核心區的潭子、大雅等老工業區是主要污染源;那麼,請問:平日的稽查工作落實了嗎?

  臺中霧霾爆表的最高峰,燃煤的臺中火力電廠降載100萬千瓦發電規模,中龍鋼鐵也答應覆蓋露天儲煤設施,勉強算是情義相挺鄉親;但這主要是臺當局出面協調,市府沒盡多少力。臺中市府遭遇此番“毒氣城”教訓,應該仔細思考工業發展策略,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要評估自己有多少環境承載力,不可一味追求工商業績。最經典的例子是,當年被稱為“霧都”的倫敦,最後得以擺脫硫磺霧霾、恢復陽光之計,就是把排放黑煙的工業設施都從市區遷走。

  至於移動污染源,稽查難度較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移動性污染源的威脅要大於固定污染源,這當然需要政府負起責任,不僅要長期宣導,也應增加稽查力度,老舊車輛、二行程機車淘汰不能再拖。此外,尤應注意新污染源出現。

  抓烏賊之外,眼前保護人民健康有無短期可努力之處?目前空污訊息完全仰賴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每小時公佈的全臺空氣品質數值“測報”,民眾必須自己上網去找,得一番折騰才接收到資訊。亦即,當人們警覺到霧霾籠罩時,其實已身陷其中。那麼,有無可能提前對霧霾發佈預警呢?

  從霧霾形成的氣候條件來看,發佈預警應是可以努力的目標。這一波霧霾天候,臺灣東邊吹東南風,臺灣海峽吹微弱西風,左右夾擊加上山脈、地形等因素,中部地區彰化、雲林、南投幾乎成為無風帶,造成污染物無法飄散。但是,一個天氣系統通常會持續數日,既然風場生成有一定過程,且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訊很即時,則建立預警機制應屬可行。

  去年初,臺當局“環保署”即向大陸表達共同監測PM2.5的意願,而大陸、日、韓也正在商談霧霾監測,甚至污染源來自印尼的香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也表達這樣的意願,要藉由區域合作,掌握污染源流動訊息。臺當局“環保署”甚至應考慮,掌握霧霾資訊後,透過智慧手機或各種途徑傳送給民眾。日本已能掌握地震發生縱波與橫波時間差,足以搶下幾十秒以智慧手機通知民眾避災;所以,霾害的預警科技應不是問題。

  社論最後説,臺當局“環保署”計劃增加一倍監測站,對減污的效果有待觀察;但面對問題的態度,值得地方縣市長傚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