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評論一路夯,到底誰在看

2015年10月29日 11: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選舉熱季前陣子還摻雜了國民黨“換柱”的曲折戲碼,太多新聞需要被解讀。媒體的“評論版面”被翻閱、點擊的數量明顯倍增!新聞入口網站也開始大量採用評論,做為首推網頁的當天選題。

  臺灣《中國時報》對此發表評論説,過去一向是“冷灶閒客、門可羅雀”的評論,如今真的開始有那麼多人愛看?一旦放眼望去,媒體到處新增加的確實都是“評論”!“中時電子報時論廣場”長期邀請資深名家輪流主寫熱門評論,如今動輒能有數萬點擊的瀏覽量。聯合新聞網定位“鳴人堂”,開發素人部落客的多元觀點。至於“蘋果日報”近日正在把評論專欄往年輕化與影音化轉型,以釋放更多話語權給新世代辛辣發聲。

  網路平臺方面,風起雲湧的競爭更猛。雅虎新聞自行開闢評論專欄多年,經常針對單一熱門主題邀多位專家集中熱評。ETtoday最近正式推出“雲論”系列,強化評論區塊的品牌深度。至於包括“關鍵評論網、風傳媒、端傳媒、報導者”等平臺,則更是徹底採取專營“評論導向”的新媒體概念。

  仔細分析這個趨勢,幾乎可以歸納:“因為有了評論,社群才開始累積形成”!這從臉書上對於新聞時事,多數人幾乎偏向選擇“評論”做為分享連結的首選,可以充分看出。

  生活中每日充斥大量事件,“新聞”本身如今越發成為一種單純的素材背景。“評論”則相對具備了明確的立場觀點,贊同者或反對者,可以藉此取得自身價值與態度的清晰位置,由此形成認同與擴散的最初群體。

  而大眾在分享傳遞評論的過程中,經常也會“再評論、再補充”!由此加乘擴大了評論文章最初的影響力。這是純粹新聞本身所無法達到的輿論能力。

  在此同時,網路事實上“再也不只是年輕人的世界”!許多調查顯示:中高齡的網路用戶,如今甚至比年輕人還更為“耽溺”于網路。這一批迎頭趕上網路時代的生力軍,屬於文字閱讀為主的族群屬性。他們對於新聞時事的集中關切與執著取向,更為鮮明強烈。社群上各類評論文章的轉貼,這些人是主要推手。

  從歐美媒體當今的發展來看,評論的影響力在臺灣今後將更為深遠,但也會逐漸多元分流。

  各國發展模式都是以“電視名嘴”率先崛起,挾著電視聲光影音魅力,取得大眾認知制高點。但“能用嘴的,就懶得動手了”!報章雜誌的“專欄寫手”則是以各自犀利鮮明的文字風格與多元主題,自成輿論主流的另一塊族群。兩大分流各有擅場,對應于“愛熱鬧”與“愛思考”的不同社群。

  “評論”在新媒體時代脫穎而出,社群的屬性也容易獲得品牌高端産品的廣告支援。特別是大眾面對週遭大環境,反應走向“無情冷漠/憂國憂民”的M型化極端,閱讀者本身不再安於沉默、渴望更多共鳴,都將使得能代為説出心聲的評論一路夯下去,直到徹底成為今後媒體內容的主流為止。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