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難道不應該説清楚嗎

2015年10月29日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29日社論説,國民黨“換柱”由朱立倫主席帶領打選戰,果然對民進黨選情産生壓力,蔡英文連日高調批評國民黨打“對立牌”、“恐嚇牌”,説自己選得很辛苦。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國民黨兩岸政策重新回到馬英九穩健路線後,正試圖把蔡英文推擠回 “傾獨板塊”,搶佔社會“主流立場”板塊,然後逼迫洪秀柱路線支援者含淚投票,以創造勝選最大可能性。

  不能否認這是國民黨的“陽謀”,但蔡英文在批評國民黨前,也該説清楚自己對兩岸關係的轉變過程、未來願景,才能取得民眾的信賴,心甘情願投下一票,接受她來領導臺灣未來4年的命運。畢竟蔡英文從“兩國論”起草人到“維持現狀”倡議人;從指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到宣稱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現在的蔡英文除了“九二共識”還堅持不接受、“臺獨黨綱”還堅持不放棄外,在國家認同上,已向“中華民國”修正。這個轉變太過跳躍,尤其與太陽花運動前後她的國家論述比對,更是判若二人。

  這就是社會對蔡英文的轉變,抱持不信任與觀望態度的人仍然不少的緣故。蔡英文大選的看好度高居7成,支援度卻始終在4成到4成5間徘徊。社會的疑慮不是沒有道理,2000年陳水扁在競選期間及初任“總統”時展現的理性與彈性,和今天的蔡英文極為相似,但隨著權力的穩固與內政和外部壓力升高卻逐漸失控。

  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就職時發表“四不一沒有”: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以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四不一沒有”提出後,各方都松了一口氣,當時擔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也以“演説平穩,中共難挑毛病”加以肯定,陳水扁取得美國的信任,也獲得了大陸“聽其言、觀其行”的冷和空間。

  然而,冷和局面才2年就被打破,2002年8月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讓大陸與美國跳腳,鹹認為這是片面毀棄“四不一沒有”,蔡英文還為此銜命去美國滅火。但“一邊一國”不是走調的插曲,卻漸漸成為陳水扁剩餘任期的主旋律。2003年陳水扁提出“2006年催生臺灣新憲法”,繼續在“四不”承諾上打擦邊球;2006年則將“國統會”終止運作,直接毀棄“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的一沒有。

  也因為陳水扁毀諾,兩岸關係從冷和走向冷鬥,再升溫至熱鬥邊緣,讓兩岸處在高度的緊繃狀態,而美國,也對陳水扁的反覆無信失去耐心,美國和臺灣的關係降到冰點。

  陳水扁劇本在前,蔡英文嘗試轉彎的作為,不免遭到懷疑。更何況,在陳水扁執政時,蔡英文一直在兩岸政策上扮演強硬的鷹派角色。以“九二共識”的接受為例,2000年陳水扁剛勝選時,民進黨曾二次有機會接受“九二共識”,一次是2000年6月陳水扁在接見外賓時表示,他願意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第二天,就被下屬蔡英文打臉否認;同年10月,以“向上提升”名言把陳水扁推上位的李遠哲不放棄,又在“跨黨派小組”向陳水扁獻議,直指兩岸兩會在1992年確有共識,“這是歷史事實”。李遠哲的提議,又再被蔡英文強勢否定,重申“九二共識”不存在,並直指那是李遠哲的“個人意見”。

  蔡英文當時的強硬,是非常嚴重的歷史錯誤,害了當時的陳水扁無法提升兩岸互信,也害了現在的蔡英文,如果當時民進黨即能接受“九二共識”,就不會有今天蔡英文在“九二共識”問題上苦尋不著臺階可下的窘境。也因此,蔡英文若能勝選,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避免重蹈陳水扁執政時的兩岸覆轍?特別是,今天兩岸實力較2000年陳水扁時更不均衡,東亞乃至全球的戰略情勢也較2000年時更為複雜。陳水扁執政時的臺灣,還握有一定的“冷和”籌碼,現在的臺灣則連維持冷和的能力恐怕都不具,可預見的,執政的蔡英文將面對比陳水扁還更艱巨的危機考驗。

  我們有3個希望。第一,蔡英文目前的修正必須是“真實”而非“虛假”的,為國家大局、為臺灣利益計,希望蔡英文是發乎真心的真改變,因為若這是一場假戲,就算蔡英文可以贏得一時的選舉勝利,也將註定以失敗的執政收場。第二,蔡英文目前的修正方向是“正確”的,卻還不“到位”,必須更正面具體提出主張。第三是第二的延伸,在2000年二度犯下否定“九二共識”的歷史錯誤的蔡英文,2016年將是她修正這個歷史錯誤的契機。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現狀,這幾乎是所有關心兩岸者的共識。面對社會疑慮,蔡英文難道不應該説清楚嗎?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