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認真反思太陽花學運的得與失

2015年10月22日 09: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2日社論指出,臺灣2016大選僅剩不到3個月,而選情卻出奇的冷。這除了受藍軍陣前換將週折影響,最主要的因素,是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對馬當局的威信構成嚴重挑戰,更使得許多選民對於民主政治感到深沉失望,難再點燃熱情。這種情況,尤以藍營支援者為甚,或可稱之為“後太陽花”的政治冷感症候群。

  社論認為,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治的衝擊,有利有弊,卻始終未受到認真的檢視和討論。其正面影響,諸如: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熱度升高,新世代的困境和心聲受到注意,臺灣分配不均及世代剝奪問題表面化;而其負面影響則是:街頭運動衝撞民主體制和社會秩序,違法佔領受到美化,政治論述出現倒退現象,網路聲音唯我獨尊,動輒霸淩民間的不同意見。尤其後者,對於那些非年輕世代、非網路活躍族群而言,他們認同的價值遭到抹煞,他們的意見甚至受到蔑視,他們的政治態度也因此變得退縮和冷漠。

  從民主發展的角度看,去年臺灣社會在太陽花運動期間的熱情澎湃,對比民眾今天對2016大選的反應冷淡,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原因是,任何社會激情或改革訴求,都必須透過體制的政治行動中尋求紮根,才有落實的可能;如果街頭燃燒的憤怒溫度如此之高,而選舉討論和參與的情緒卻如此低落,可能只會産生“尾巴搖狗”的民主。

  假“反服貿”之名而起的太陽花運動,在綠營的補給下,演變成“反中”乃至“反馬”及“割闌尾”行動,甚至以佔領“立法院”的方式借王金平之力反將馬當局一軍;其間,摻雜了複雜的藍綠政治角力因素,卻重擊了馬當局的軟肋。藍營去年“九合一”選舉的大敗,即肇因于執政者的畏首畏尾與處理無方;同一因素,極可能再度重挫明年的選舉。

  臺灣國民黨飽受太陽花衝擊,卻束手無策,這是它咎由自取,必須深刻反省。但與此同時,對於那些因太陽花後遺症而對政治喪失信任、乃至感到極度厭棄的民眾,我們則認為這是需要寬慰與鼓勵的一群,也希望他們能重拾政治參與的動力,臺灣民主政治的根基才不致崩壞或傾斜。畢竟,民主政治最重要的骨幹,除了政黨,還是要靠一個個具有獨立意志的公民支撐。

  太陽花運動之所以造成民眾的“政治冷感症”,主要作用有三:第一,學生佔領“立法院”、癱瘓臺當局的行動,讓許多人看到了民主體制的無力,因失望而轉為冷漠。第二,街頭的激烈行動和網路流行的批評言論,反映的主要是年輕世代的聲音,其他世代或非網路活躍者的意見相對受到輕忽,許多更成熟、深思的見解更淹沒于輕浮的民意之海。有些人因此懶得再發言,有些人甚至懶得再過問政治。第三,學生運動的激進性,不免對比較保守的民眾構成價值上的衝擊與挑戰。在一般民主狀態下,“大學向左,草根保守”原是常態,而臺灣的太陽花學運卻因添加了太多政治香精,摻入太多仇恨與挑釁,竟讓許多人對自己的信念産生動搖,進而有了“政治無用”的倦怠感。

  最明顯的例子是,藍軍選情一片低迷,在國民黨最近的“抽柱換朱”風波中,陸續有支援者傳出“不投票”或“投廢票”的聲音。上周臨全會的出席率僅6成,而臺北市黨代表的出席率更低至4成,在在反映了國民黨內的疏離。這兩天,傳出國民黨中央將修改規章以便王金平出任不分區“立委”,“政黨票投廢票”的聲音亦不絕於耳。這些,都是症狀不輕的政治冷感徵候,有待藍軍設法克服。

  許多藍軍支援者自詡是“自主選民”,對國民黨的決策常保持批評,或動輒予以否定。然而,觀察近20年的投票歷史,最常在分裂、拒投或投廢票行動中飽嘗挫折的,也正是這些人,這實在是民主政治的吊詭。從自由意志的角度看,投票行為只要是個人的自主選擇,即無可厚非。問題是,這麼多的自主選民,多年來卻無法促成國民黨內部的轉型與提升,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更值得擔心的是,如果這些所謂自主選民,卻因為一場學生運動而變得冷漠、消極、甚至虛無,那才是民主的大患。

  臺灣民主政治若走向退化,癥結其實不在誰代表臺灣、誰代表“中華民國”的問題,而在選民變得冷漠與退卻,甚至對政治感到嫌惡。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