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為何從“兔子”跑成了“烏龜”?

2015年06月05日 11: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大陸與韓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臺灣以民主為名的閉關自守風潮,卻不知伊于胡底。韓國與臺灣的經濟,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逐漸走向不同量級,往後的分殊恐怕會更嚴重。

  社論摘錄如下:

  5年前的6月,兩岸在重慶簽署ECFA。當時,深恐落後的韓國媒體發明瞭ChiWan一詞,形容兩岸因ECFA而結成的經濟同盟關係,將對該國造成難以想像的威脅。在憂慮的驅使下,韓國急起直追,3個月後,中韓便舉行了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首次工作會議。此後4年多,兩國進行14輪談判,最近終於簽署了這紙對大陸而言迄今覆蓋領域最廣、雙邊貿易額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與此同時,臺灣卻從一隻兔子跑成了一隻烏龜。由於朝野在政治上的對峙,臺灣的兩岸經濟競合之路一再出現非理性的障礙,先是對兩岸服貿協議要求逐條審查,接著爆發了以“反服貿”為名,實則是以仇中為底蘊的太陽花學運,最終並設下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堵高墻。而今,韓中FTA馬上就要生效,而5年前令韓國夜不成眠的ChiWan,至今還只能撮取“早收清單”的蠅頭小利。

  朝野的藍綠對峙,遇上太陽花學運之轉折,使臺灣經濟進入了一個冬蟄階段;説透徹些,其實是所有領域的決策同時進入了凍土期。唯一在全社會暢行無阻的,是民粹式的民主。公民民主儼然成了一種高調的時尚,人民力量、公民決策之類的詞彙充斥公共場域,由於政治高地皆被民粹佔領,其餘的事務都變得毫不重要。不僅服貿被打入冷宮,兩岸貨貿談判走走停停,自由經濟示範區被無限期攔阻,而爭議已久的核四則因林義雄的一人絕食而黯然封存打包。

  這次蔡英文訪美,一落地就高唱民主,強調臺灣與美國的價值連結。這無非是在回應太陽花的精神脈絡:不惜割斷兩岸經濟臍帶,也要堅持“仇中排中”的立場。然而,太陽花呼喊的民主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與臺灣“國族主義”互為表裏的“急獨”同義詞;它包裹著民主的外衣,卻充滿內向、排外和不包容的色彩,對不同主張者毫不留情地譴責、詆毀和攻擊。最大的問題是,“仇中”邏輯利用了分配不正義為藉口,卻從未試圖解答這個問題。

  事實上,全球化的經濟潮流並不隨“政治正確”而升跌,全球經濟競爭更不會為臺灣的“國族信仰”而轉彎。選票無法使財貨流動,FTA卻會催化交易的熱情。蔡英文可能被選票推上臺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但若不能解開其兩岸論述的政經矛盾,她將把臺灣帶上荒蕪之境。

  大陸與韓國去年的貿易額達到2905億美元,與中日的3124億美元相比,僅少了200億美元。而兩岸貿易額則僅為1983億美元,與中韓相較,已有千億美元的差距。中韓FTA生效後,韓方樂觀推估雙方貿易額可在5年內躍升到4千億美元;不僅將一舉超越日本,並可能把臺灣遠遠拋在後頭,只因為臺灣仍困在原地徘徊。

  陸韓FTA的焦點不只在於關稅,也包括了多個領域的産業合作,尤其是十大重點領域中的“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産業”,雙方可以著力之處甚多。在中國大陸繼續躍升與崛起,將要從製造大國打造為製造強國的關鍵時期,臺灣豈可再走向閉關自守的窮巷?蔡英文的選擇,從其言談已愈發清晰,一如4年前,她仍以為可以一味依賴美國,卑躬屈膝地表態欲加入TPP,卻排斥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關係。

  “國族意識”與“經濟治理”,是擺在臺灣面前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條虛妄,一條現實,我們該走哪一條?人民必須回到理性的、真實的民主原則,冷靜思索。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