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九合一”大勝的虛與實

2014年12月03日 09: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一場規模空前,但是本質上仍然是地方選舉的“九合一”大選,已把民進黨推上了2000年以來的另一個高峰。

  然而,臺灣《旺報》3日社評表示:從這次“九合一”大選中,國民黨慘遭沉痛敗績,以及國民黨內的主要政治明星無不遍體鱗傷的角度來看,對民進黨的樂觀,主要是因為其唯一競爭對手的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重跌了一跤。

  舉例來説,在此之前,國民黨籍的政治明星朱立倫還被民進黨看成是2016年大選的主要競爭者,但是朱立倫在這次的新北市長連任之役,儘管順利連任,為國民黨保下了六都中的唯一重鎮,成績卻遠遠不如預期,在這幾天的媒體分析中,已明顯失去了明星光環。包括朱立倫在內的國民黨政治人物未來如何站穩腳跟並且面臨新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民進黨在“九合一”選戰之前與之後的媒體形象與2016預期為什麼會出現巨變,值得分析。

  回顧來看,民進黨在2000年陳水扁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之時,一度志得意滿,甚至宣稱準備長期執政,但是卻在陳水扁8年的任期之內,因為貪腐問題而大失民心,形象一再受創,也接連在許多選戰中屢屢失敗,尤其2008年馬英九以壓倒性票數為國民黨取回政權,更被視為民進黨形象跌落谷底的關鍵時刻。

  然而,從2008年至今,不過短短6年,顯然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又出現了轉變。深入來看,轉變的主要根源是來自於國民黨,而不是民進黨;更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形象轉變的過程中,媒體發揮了非常可觀的力量,其中,新媒體的影響力又明顯大於傳統媒體。

  平心而論,民進黨在過去6年的整體表現,其實欠缺可供稱頌與記憶的亮點。充其量只是扮演忠實的監督角色,儘管民進黨主席已從蘇貞昌換成了蔡英文,但是實質的改變其實不大,因此兩人的政治光環都迅速消退,這次甚至不敢親徵臺北;至於在地方層級的執政縣市,則是爭議或弊案相對較少,又有本土意識加持,加上媒體公關奏效,因此仍受支援,例如臺南水患未解、高雄氣爆事件以及屏東黑心油廠等事件,都反映了這些情況。

  反觀國民黨,2008年執政以來,政策的行銷與辯護上就一直表現不佳,國民黨雖然有貫徹政策的意志,卻欠缺政策行銷與辯護的策略及能力,於是招致疑慮;再加上房價等物價高漲,而新鮮人就業與薪資卻利空不斷,使得年輕族群更感不安,在新媒體上相互渲染,最後終於在服貿審議的關鍵時刻,引發了太陽花學運。在這之後,又有食安問題陸續發酵,更使得這股從新媒體擴及傳統媒體的決堤之水,進一步匯聚了對國民黨執政與貧富差距的反感,在“九合一”大選中淹沒藍天。

  “九合一”選舉的結果,雖然在媒體上呈現出民進黨聲勢大振的表像,賴清德與陳菊在臺南與高雄漂亮連任,蔡英文黨內聲望也達到高峰。不過,説穿了,民進黨是因為國民黨崩盤而獲利,國民黨崩盤主要是因為薪資凍漲、都會區房價高漲、産業外移工作機會流失、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等現象,加上領導無方。蔡英文等民進黨領袖的行政領導能力尚待檢驗,但前述經濟與社會問題不會因為民進黨執政而自動解決,這是民進黨必須覺悟的。

  面對民進黨聲勢高漲與地方崛起,國民黨必將更難推動既有政策;但民進黨如果依然只知反對,無視國際經濟整合大勢,無法為民心找出出路,則即便2016年重回執政,終究也會很快就在不滿的民意中再遭覆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