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博士過剩 引發就業前景隱憂

2014年12月01日 10: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當局“教育部長”吳思華説:“十年後流浪博士會比流浪教師還多。”臺灣島內年初才報道出博士生賣雞排的新聞,遭到企業界抨擊為教育資源浪費。

  在高學歷等於高失業率下,對於臺灣高等教育現況,上任4個月的臺當局“教育部長”吳思華,是一次又一次的説重話,從大專院校數量過多,希望減至100所以下;繼而要求大學聯招錄取率降到60%以下,現在再高學歷的博士生前景拋出震撼彈。

  臺灣《立報》日前發表社論説,吳思華的顧慮是臺當局“教育部”現有資料顯示,臺灣每年可培養出5000名博士畢業生,估計有3500人投入職場,但每年至少有3000名博士找不到學術工作。更何況在海外唸書的博士生也會回臺搶工作,沒有競爭力的博士生,為了生計豈能不屈就成賣雞排的小販。

  面對問題,吳思華的看法是,大學聘用博士生時,不應只是把他們當學術研究的助理,還要培養他們進入業界的能力,否則就是學校和老師們失職。

  社論認為,這項推論固然沒有錯,可也忘掉老掉牙的一句話,即“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如果個人連振作起來的企圖心都沒有,學校又如何能夠負責任。

  要解決博士畢業生過多的問題,正本清源還是一個總量管制問題。也就是“教育部”在源頭先思考,臺灣未來發展的策略與方向,推估10年以後可能發生人才短缺的方向在那裏,於是引導各校博碩士招生時,就朝未來發展方向前進,至於有人才過剩疑慮的科目,那就減少招生名額。

  這樣的方案或許過於簡約,關鍵仍在主導教育政策的人,是不是有遠見可以推估未來。如果沒有遠見可以規劃未來,現階段的唱衰,不斷的拋出議題,固然可以顯示主政者夠關心與投入,但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下,一切都是空包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