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學者:服貿卡關令臺灣經濟腹背受敵

2014年09月05日 13: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5日發表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沃墻的署名文章指出,好的經貿合作機會若不把握,往往稍縱即逝。在今日全球化、自由化蔚為風潮的年代更是屢見不鮮,特別是《兩岸服貿協議》未過所逐一喪失的契機。香港與大陸在去年8月29日簽署了《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補充協議十(以下簡稱CEPA 10),雙方就服務業做更進一步的開放,且原本在《兩岸服貿協議》中,大陸對臺優惠的項目,香港也要求一一比照;因此,其所涵蓋的內容及範圍被稱作是港陸兩地自2003年簽署CEPA以來最多。我們憂心的是,相對於香港服務業在取得大陸市場的灘頭堡優勢,臺灣在服貿卡關的劣勢下,是否會漸漸失去先機?

  文章摘錄如下:

  進一步分析,香港與大陸在2003年所簽署的CEPA是一項持續性拓展的協議,每年均會增添補充協議及相關措施。自2004年生效後的第一個補充協議累積至今年(2013年未簽),剛好是第十個。據悉,在過去的幾次補充協議中,有比較多的內容是與香港的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文化及創意、創新科技等六大優勢産業有關。而近年的統計數據已顯示,這六大産業在簽訂補充協議後的産值是逐年上升的,足見其效益是相當可觀的。

  然CEPA10共有73項,包括65項服務貿易開放措施,以及8項加強兩地金融合作和便利貿易投資的措施。各項服務貿易開放措施由2014年1月1日起生效,累計至CEPA 10,共有403項服務貿易開放措施。基本上,補充協議所涵蓋的領域,香港均可受惠;但與以往不同的是,CEPA 10除了法律、銀行、證券、基金管理、市場調研、商標代理以及人員提供與安排外,允許香港服務提供商以自然人流動方式在內地提供服務。

  平情而論,CEPA自2004年1月1日開始實行後,也有不少人認為對香港經濟將帶來極大的負面衝擊;因為專業服務人才會外流到大陸,香港會出現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但事實證明這十年來,香港的服務業、整體經濟表現及國際競爭力非常強勁,實質薪資也有顯著上升;足見CEPA對香港經濟影響是利多於弊。

  也因此,另一值得臺灣隱憂的是,不僅香港與廣東在良好的合作氛圍下,經貿關係日益緊密,大陸中央亦規劃在2015年與香港完成服務貿易自由化。而且讓臺灣吃味的是,大陸已對開放領域中的香港服務提供商給予國民待遇。最近,《旺報》創辦人蔡衍明先生在第五屆和平創富論壇中提議“基於兩岸人民一家親,大陸方面應把臺商當成自己人,比照大陸企業,給予國民待遇,並期望能將此提議納入明年的第十三五規劃中”。此提議雖獲政協主席俞正聲正面響應,但以目前《兩岸服貿協議》卡關、貨貿亦無太大進展、兩岸關係又因張顯耀事件而平添幾分猜忌下,短期間恐不易達成這願望。

  在《服貿協議》中,大陸對臺開放80項優惠,有2∕3是超越WTO的承諾,相較于其他國家或地區,臺灣可説是近水樓臺;但遺憾的是,太陽花學運後,確立了先立《兩岸監督條例》,再審服貿;臺灣因服貿未過而無法先得月,許多先機不得不拱手讓人。眼看前有CEPA 10的威脅、後有中韓FTA簽署在即的追兵。臺灣未來不但在服務,甚至面板、汽車、工具機與紡織、綱鐵等産業將遭遇重大的衝擊,若用腹背受敵來形成臺灣當前的處境,一點也不為過。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