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蔡英文的“十問”vs.馬英九的“一問”

2014年09月05日 09:0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上周召開首場“公民經濟會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開場致詞對當前臺灣經濟向馬當局避提出“十問”:為何經濟悶到不行?為何工作難找、薪資倒退、年輕人起薪只有22K?為何民生物價漲,房價飆?為何所得分配惡化,一個臺灣、兩個世界?為何臺灣被南韓超越,政府官員説早就沒有四小龍?未來臺灣經濟何去何從,人民的希望在哪?對此,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則以馬英九近來多次提到《華爾街日報》社論反問:“臺灣為何自甘落後?”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社論指出,這“十問”對“一問”,反映出當前民進黨和執政的國民黨截然不同的經濟思維。事實上,蔡英文的“十問”,都是批評國民黨經濟政策的人,反覆在問的問題,顯示國民兩黨對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存在很大差異,也都未能獲得臺灣社會普遍的認同和肯定。

  馬當局及國民黨對當前臺灣經濟問題的最重要處方就是“開放”,但當前臺灣經濟問題錯綜複雜,尤其面對金融海嘯後內外經濟結構的劇烈調整,一味強調開放,難免暴露很多罩門:一是不能改變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出口、特別是“臺灣接單,海外生産”的代工出口模式;二是無法解決上述成長模式和島內就業、薪資嚴重脫節,並導致所得分配惡化問題;三是沒有配套的産業政策及結構調整措施,不能確保進一步開放對臺灣經濟的總體效益;四是臺灣對全球開放及參與區域經濟部整合,受限于兩岸因素,不能操之在我;先對大陸開放又觸及島內最敏感的兩岸政策分歧,以致引發一波波反對浪潮。整體來看,馬當局及國民黨“重外輕內”的經濟政策思維,已失去凝聚內部共識能力,推動起來阻力很大。相對而言,民進黨的經濟政策思維,則是“重內輕外”,從蔡英文楬橥“公民經濟會議”的規劃重點,可知其側重在創新、就業、永續發展及在地産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等島內議題,但對全球化及敏感的兩岸開放政策,顯然避重就輕,未脫民進黨一貫的策略。

  國民黨一味強調開放、“重外輕內”的政策思維,和民進黨一味回避兩岸核心問題、“重內輕外”的政策思維,都存在容易被戮破或自陷困境的罩門,不是健康、可持之以恒的經濟發展大道。誠如蔡英文指出,臺灣經濟成長模式和經濟決策模式都要改變,但要如何作出改變?改變到哪去?兩黨卻都沒有答案。國民黨和民進黨皆應拋開本位立場,聽取更多元的聲音,吸納更廣闊的經驗和智慧,實實在在地面對問題,拿出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政策方案。朝野兩大黨若皆能朝此方向努力,則臺灣經濟之幸矣!人民之幸矣!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