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盛九元:服貿對臺灣有百利 青年應獨立思考

2014年09月04日 15: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9月4日報道,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主辦的“2014台灣高校社團負責人長三角經貿文化研修行”昨日完成了次日行程。昨天下午,參訪團來到了上海社科院,聽取了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博士關於兩岸經貿關係的主題講座,並與盛九元進行了交流分享。

  在陸臺企亟待轉型,應利用大陸高級要素

  盛九元表示,自兩岸建立經貿關係以來,已經走過27年了,其中成功的案例非常多,臺商有句話很形象,“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買賣沒人做”,想要賺錢,就來大陸。

  以康師傅為例,自康師傅進入大陸以來,企業的年複合增長率在40%,這正是市場導向的結果,也是為什麼臺商會前赴後繼地來大陸的原因。

  雖然兩岸的經貿發展熱絡,但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必須注意。第一,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受限于全球化的概念,我們不能把兩岸經貿關係和全球化割裂開來。第二,兩岸經貿關係存在特殊性,不客氣地説,大陸承擔著臺灣經濟的轉型成本。很多在臺灣本來就接近死火的企業在大陸又重新活過來了。

  舉個例子,有家著名的臺資電子製造業在大陸雇傭了120萬的員工。有人想,“如果這120萬都在臺灣該有多好的啊,會解決很多就業問題!”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在臺灣的話,這家企業會面臨招工困難。

  該企業在深圳的一所廠區內有15萬名工人,他們每8人住一間宿舍。據我走訪,有個女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給電腦上螺絲,每天上數千個,做了3年之後她不做了,因為她説她快瘋掉了。試想,如果搬到臺灣去會有人來做這份工作嗎?為什麼這家企業會有很多人跳樓自殺,正是因為他們每天都像機器人那樣勞作。實際上,正是因為這些轉型成本被大陸承擔了,才能撐起臺灣企業的發展。

  但是,現在大陸的人口紅利正在慢慢地減少,對於老一輩員工來講,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會主動要求加班。現在新的農民工第二代是不願意做這個工作的。很多年輕人都認為”錢再低,也要做白領。”

  盛九元表示,大家要理解,大陸在兩岸經貿合作中承擔了臺灣企業的轉型成本。但大陸在其中也有獲利,如果不是臺灣企業進來,大陸的外向型經濟不會發展得這麼快。

  以前,臺灣的對外經濟是三角貿易,從日本引入材料,在大陸加工,最後出口歐盟。現在是四邊形,在臺灣加工,在大陸裝配。臺灣經濟之所能在四小龍之中保持比較快的增長,和這個貿易結構是密不可分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

  第一,通過兩岸的合作,兩岸已經從過去簡單的裝配,開始尋求企業間的高端合作。就以前來看,臺企只會把生産線發在大陸,而研發銷售都是在臺灣完成的。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特點就是自我配套,在這種結構下,它不需要同大陸的企業發生任何關係,所謂“大進大出”,同大陸的企業之間沒有聯繫。

  第二,因此,兩岸經濟在過去都是呈現出割裂的情況,臺灣也發現有兩個缺陷:其一,不能享有大陸市場飛速發展的空間,因為臺企主要是面向國際市場的,要先完成國際銷售,很所以它們難開拓當地市場。其二,臺企對大陸的要素利用只集中在低廉的成本上,同大陸的高端要素,例如高端的人才,就沒有加以利用。所以這就導致了臺資企業在大陸的轉型升級速度是非常緩慢的。

  盛九元亦指,目前在臺灣有一種很荒謬的言論,“為什麼臺商在大陸轉型慢?是大陸政府對臺資太好了”。他對這種言論表示很難茍同,“難道要大陸政府對臺企更嚴苛麼?轉型慢是因為臺資企業四邊貿易的結構所導致的,另外,臺企也沒有同大陸的高級要素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