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服貿對臺灣意義重大 弱者才會畏縮

2014年08月27日 14: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威爾遜於8月1日發表《市場解決方案應為美國對臺政策核心》研究報告後,臺灣《自由時報》即以社論、專訪等方式,連續數日炒作該論文,其目的無非是在型塑“太依賴中國,臺灣會變脆弱”的謬論。惟由於該報對威氏文章之不求甚解,導致系列報導中,類似造假、謬誤之處是處處可見,反而凸顯出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對臺灣的重要性。

  臺灣《中國時報》27日發表臺灣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的評論文章指出,威氏文章有4個重點,首先是描述臺灣經濟自1980年代末快速走下坡;其次分析臺灣和大陸經濟相互依存的關係不斷加強,擔心臺灣會否成為大陸的經濟附庸。第三是臺灣在亞洲FTA熱潮中缺席,將輸掉出口市場;最後,威爾遜為臺灣提出一套市場解決方案,計11項建議,包括解除對進口美國豬肉、牛肉管制。

  《自由時報》于8月14日首次編譯威氏的報告時指稱:“據威爾遜分析,臺灣經濟嚴重”傾中“,恰好是馬英九上臺、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以後。”可是翻遍該12頁報告,根本找不到前述內容,再次彰顯該報涉嫌造假的毛病不改。其實從出口、對外投資、海外生産等各層面的統計,《自由時報》及逢“中”必反人士所謂的經濟“傾中”,就是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開始産生的。

  由威氏的報告可以知道,其立論是以美國而非臺灣的利益為出發點,可是《自由時報》卻不察,一路被報告的結論牽著鼻子走。威氏指出,美國是否能有效地滿足《臺灣關係法》中所規範的臺灣安全的需求,會影響到臺灣是否會被迫倒向中國大陸,此又關聯到對美國領導力的區域信心,以及區域的和平、安全與繁榮。

  此外,威氏認為臺灣對美豬、美牛的進口管制會危及未來臺美FTA及臺灣加入TPP多邊協議,因此建議取消。凡此總總,就如希拉裏,著眼點都是美國利益;今年6月中希拉裏對臺灣發出太依賴大陸警訊,她于6月底也對澳洲提出同樣的警告:極力與中國發展貿易關係會讓澳洲依賴中國而危及行動自由,以及經濟和政治主權。

  為了強調臺灣過度依賴大陸,在《自由時報》的專訪中,威爾遜説:兩岸處於一個不對稱的貿易關係,沒有一個亞洲國家像臺灣這樣依賴中國大陸。如果不是該報扭曲,就是威氏錯了!在亞太地區經濟體中,中國大陸是其最大貿易夥伴的,就有澳洲、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和臺灣;2012年與中國大陸貿易佔總貿易額比重,澳洲為23.6%、臺灣21.3%、越南20.8%、韓國20.1%、日本19.7%、馬來西亞13.8%。

  在分析臺灣經濟成長放緩的主要原因,威氏指出,臺灣已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但服務業是臺灣的致命的弱點,服務業部門大部分規模小、內需導向、生産力低;和新加坡、香港相比,其服務業都是具國際性競爭力,對經濟成長有重大貢獻。此種對比可以高雄港為代表,1999年高雄港是全世界第3大貨櫃港,但因兩岸未能直航,失去國際競爭力,2008年排名落至世界第12。威爾遜的研究,已顯示出兩岸服貿協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威氏報告另外指出,亞洲FTA蓬勃發展,臺灣被鎖在門外,促使臺灣經濟更依賴中國大陸;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區域化可能會對臺灣産生弱化效應,臺灣必須要尋求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FTA。可是如何突破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困境,威氏似也束手無策。

  《華爾街日報》于8月4日《臺灣自甘落後》評論就坦率指出,臺灣想不那麼依賴中國大陸,就得先“穿越北京”。

  綜合威爾遜報告和《華爾街日報》評論,兩岸若能完成ECFA相關協議包括服貿、貨貿,臺灣可順利與其他經濟體洽簽FTA、加入多邊協議,進一步減輕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反之,兩岸若未能完成ECFA後續協議,其他FTA、多邊協議都會遭遇困阻,臺灣經濟會被其他世界孤立,對大陸更為依賴。這些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兩岸ECFA是通往FTA、多邊協議的瓶頸,困難重重,但是為了臺灣經濟未來,只有懦弱者,才會畏縮不前。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